笔趣阁

风云小说>上都宫城 > 第七章 唇枪舌剑笑颜色枫林渡上掩杀机(第2页)

第七章 唇枪舌剑笑颜色枫林渡上掩杀机(第2页)

“何管事,要是让二老爷等急了可不好,我等还是快快动身吧。”王年见何四杵在轿边不动,便搂着石伢子出声提醒道。

“啊是是是,王大掌柜所言极是。”何四的城府也是极深,现如今回过神来,当即笑着招呼道,“起轿起轿。”

两顶轿子,十来个黑衣家丁跟着,一路小碎步地赶着,便向着远处醒目的高楼走去。

何四到底是没有坐轿,也不知是因为徐家的规矩还是自己有心事,只是离着王年他们的轿子三尺远,迈着大步不紧不慢地跟着。

这时候的枫林渡已经渐渐热闹起来了,各色早点铺里炸油条的、下馄饨的、烙饼的,油香四溢、人声鼎沸。扎着发髻的男童挎着个竹篮,在上面蒙着层素布便在街边“杏子”、“李子”的叫卖。

数量最多的漆器店里头,伙计们手脚麻利地卸了门板便开始把一摞摞的成品物件摆出来,什么碗碟、匣案、箱笼、棋盘,各式各样、应有尽有,直把石伢子看的是目不暇给。

“年叔,这漓阴城可真热闹啊!”少年心性的石伢子忍不住赞叹了一句,却是让一直想着心事的王年回过神来。

“傻孩子,这才哪儿到哪儿啊?漓阴城里可比这儿要热闹十倍不止。”王年顺着石伢子手指的方向瞥了一眼,继而揉了揉他的脑袋笑着说道。

“十倍都不止?!”石伢子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地问道,王家岭从南到北、由东往西,拢共就豆腐干这么大块地方,他什么时候见过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店铺?在他的念想里,说书人口中的“门庭若市”、“游人如织”也不过是如此了。

“呵呵不急,等见过了二老爷,我们就进城去拜见上仙,到时候你就知道这漓阴城到底有多热闹了。”

“好嘞”得了准信的石伢子又转过头去看轿帘外的风景,抱着他的王年一同看着那些瑟瑟缩缩,不敢用正眼瞧着自己这一行人的路人,心里头却是起伏不定。

“这一宴,只怕是宴无好宴了。”

······

“江水滔滔向东去,望断秋霞难复还。”

百年来,前朝詹州多情才子徐落生的一首《望江楼赋》引得无数痴男怨女在七夕佳节登楼远眺,望着连绵不绝的漓江潮水泪撒雕栏。

只可惜当年上都宫真仙“一剑斩邪魔”,连带着屹立江边百十年的望江老楼也一并给削了去,现如今的新楼还是徐博发家之后嘱咐徐朗给重修起来的。

只是这新楼建是建起来了,模样大差不差也算周正,可这内里乾坤却与老楼差了有十万八千里。

老楼的主家是书香门第、詹州世家,出过七八个尚书侍郎的,几代经营之下,这老楼打从一楼大堂起就挂满了各朝各代文人墨客的手书绝句。

盛名之下无虚客,春雨夏花、秋月冬雪,一年四季都能引得各路书生大员纷至沓来倚楼望江、挥毫泼墨、传抄天下,即便地处西南文章贫瘠之地,却是硬生生打出了“江南第一楼”的名号。

楼毁人亡之下,那些后辈进学视之如传世之珍的云章墨宝自然也是化作尘泥烟消云散,漓阴城里的秀才、举人们扼腕叹息、捶胸顿足却也无可奈何,难不成你还敢找仙人说理去?那不是老寿星吃砒霜——嫌自个儿命长么?

祭文奠墨、哭字拜画,在老楼废墟上折腾了好几年的本地文豪们好不容易收拾好心情,一个个摩拳擦掌地准备趁着徐家盖新楼的机会,让自己的真迹晓之于众,却是被徐朗这个泼皮出身的粗杀汉子气得差点吐血。

新起的望江楼不论大堂还是所谓的单间,处处是桐漆的褐色门窗蠢笨粗重,楼上楼下俱都是素墙青砖不见一丁点儿雕梁画栋,木牌子做成的菜单上写着的全都是百姓家再寻常不过的粉蒸肉、青菜豆腐之流,连个“红嘴绿鹦哥”的雅名都懒得起,楼里卖的酒就更不用说了,早就有知道内情的宣扬了出去,都是后厨自个儿酿的乡下米酒,酒味寡淡、颜色暗浑,比马尿都强不到哪儿去。

价钱上也是离谱,不用白银三五两,只需几十个铜子儿就能在这久负盛名的望江楼里吃它个酒足饭饱,别说漓阴城里的小康之家了,就连码头上的脚夫苦力都能隔三岔五地来这儿打个牙祭,故而春去秋来、一日三餐,这楼里的白丁食客就没断过档。

好好的一顿饭,诗兴还没起来呢,就听见满厅满楼的“直娘贼”、“入你娘”,这让知书达理的读书人怎么敢来?!

就这样徐朗还不满足,在楼后头又起了两排院落,一排赌档一排青楼,

斯文扫地!江湖败类!

纵是徐博生发到了“半城”的地步,只单单望江楼重修一事,自视甚高的本地文豪们就始终对他低看一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