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远遁怎么读音 > 第57章 吹尽狂沙始到金(第5页)

第57章 吹尽狂沙始到金(第5页)

王通不解,又问:“既是如此,使君以为应当渴求功名利禄”

“恐亦非也!”白居易笑道,“梦得之诗,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仅从文字理解,难得其要旨。”

刘禹锡道:“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所谓三不朽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言: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世;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古圣今贤,谁人以为王侯将相、公卿世禄谓之不朽刘某于王谢旧地作《乌衣巷》,正为尚在名利泥淖中挣扎沉浮之辈当头棒喝,冀其看破腐朽,清净我心。然而,刘某亦非要天下士子都去出家为僧。为君子者,立德不以独善,而以兼济;立功不在君上,而在社稷;立言不在骈俪,而在大义。若不为腐朽之得失所困,则仕途浮沉不过一水一土之于大海高山,何伤之有哉”

一群好友边喝边和,兴致渐浓。白居易哽咽道:“我悲上天为何如此不公梦得当初少年得志,文章名声谁不称道可是为何这一切都如此徒劳命运的压迫真的就无力抗拒白某在朝中时日较梦得稍多,长安满目繁华,贵人遍地,百官僚属不计其数,为何就容不下一个刘梦得白某亦知,历代为才名所累者数不胜数,但梦得一折二十三年,岂非太过分”

白居易说到动情处,以筷子击盘而唱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烟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的诗很深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刘禹锡的深切同情,也表达出忿忿不平之意。可是,诗一到刘禹锡的笔下马上就不一样了,情绪立刻变得高涨起来。他依样击盘和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千百年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联不知激励了多少失意的文人士子,真的是给中国人打气。在白居易的眼中,刘禹锡这二十三年很苦,可是,在刘禹锡这边,真是天边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十二月初八日,唐敬宗被宦官勒死。随后,唐穆宗次子江王李昂登基,是为唐文宗。

刘禹锡在洛阳困居半年,得一主客郎中分司东都的闲职,百无聊赖的生活便在亲朋唱和与迎来送往之中继续蹉跎,这与他在二十三年沉沦生涯中日夜期盼的归乡生活有着天壤之别。此时他已五十六岁。刘禹锡曾有《罢郡归洛阳闲职》一诗,将赋闲中的苦闷与自励尽抒其中:

十年江外守,旦夕有归心。

及此西还日,空成东武吟。

花间数盏酒,月下一张琴。

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

《东武吟》是李白的诗。此诗回顾作者长安三年的翰林生活及离开长安后的境况,写作者受到皇恩后,无比荣耀,身价倍增,广交王公;一旦离朝,宾客疏散,孤独凄凉;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后,决心学习商山四皓,隐居山林。

年轻的心时时都能泛起波澜。夏日,看到蜜蜂在花间劳作,刘禹锡来了灵感: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向在《杖铭》中讲道:“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都蔗虽甘,殆不可杖。佞人悦己,亦不可相。杖必取任,不必用味。士必任贤,何必取贵?”文章讲的是任用人才的原则。刘禹锡借此典故讽刺朝廷有士不用。其内心之不平,在于心系社稷。

828年春天,在宰相裴度、窦易直和淮南节度使段文昌的极力举荐下,刘禹锡调回京城,任主客郎中(在礼部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事宜)。

刘禹锡到京赴任时没有直接去郎署报到,而是去了玄都观。那一年因在玄都观写诗,令他复官梦碎,外放了十三年。他曾无数次梦见玄都观中的桃花,他发誓有生之年一定要再到玄都观,再写一首咏桃花的诗。

可是如今的玄都观早已不是当年的那副模样了。原来宪宗、穆宗两代皇帝都是因为服食金丹而暴毙,玄都观受到牵连,道士们早已四散,如今道观周围是一片杂草从生的荒野。

刘禹锡不禁仰面大笑:玄都观不仅桃花都已不见,连种桃树的道士也没了踪影,岂不恰好暗喻了奸邪小人们失势灭亡的命运吗刘禹锡有感而发,挥笔成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

令刘禹锡没有想到的是,第二首写玄都观的诗又给他带来了麻烦。

这年秋天,受两位宰相和藩镇重臣的保荐,刘禹锡升任集贤殿学士(正二品,宰相的后备人员)。当时裴度在中书省,有令刘禹锡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之意。

可惜,《再游玄都观》一诗中透露出的桀骜之气和对朝廷新贵们的不屑之情刺痛了牛李党争的“牛党”领袖李宗闵的神经。他指使言官上书弹劾,导致裴度欲使刘禹锡知制诰的计划失败。

无奈之下,829年,裴度帮助刘禹锡得到了礼部郎中的职位,同时兼集贤殿学士,每日与古今典籍为伴,兼管判别从天下州道送来的各种详瑞呈报。数年之中,刘禹锡在长安除编纂书册外,只能常随朝中阁老们饮宴游乐,作些应景唱和的文章,虽然博得虚名无数,但他越来越能清晰地听到自己身体枯萎的声音,这象征着生命之火将要燃尽的声音不断督促着他,一定还要为社稷做些实在的贡献。

830年,裴度调离京城。失去了裴度的庇佑,刘禹锡求分司东都未果。又经一年,刘禹锡得到了外调之令,以六十一岁的年龄出任苏州刺史。

大和六年二月,刘禹锡到达苏州任上。上任伊始,恰逢苏州水灾。刘禹锡为民请命,开仓赈饥,免赋减役,拯苏州百姓于水火。水灾过后,刘禹锡走入市井,探问农耕,教泽市民,安抚百姓。数月之后,苏州已复灾前繁盛之状。

曾任浙东观察使的李绅途经苏州,仰慕刘禹锡之名,着人持名札邀刘禹锡赴宴。席间,李绅邀舞女助兴,并着数名歌妓作陪。酒至半酣,刘禹锡见作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诗的李绅如此奢靡,不由赋诗道:

高髻云鬓宫样装,春风一曲杜韦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