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苍槐古诗文网 > 第26章 小小粮票浓缩时代记忆(第1页)

第26章 小小粮票浓缩时代记忆(第1页)

巧珍的家里有一个生锈的月饼盒,那里面是摆放的是整整齐齐的一枚枚粮票,散着一股浓浓的油墨味儿。

一张张粗糙的粮票,显示出它们曾历经的沧桑与风雨。

每次翻阅,陈旧的纸张在空气中出“噗噗”的声响,每一声都在低声细语中诉说着过去生活的艰难时光。

那是巧珍月月为米愁的日子,也是一个凭票生活的时代,粮票,油票,布票,肉票,豆腐票,煤油票,肥皂票……凡生活所需用品,全部凭票购买,每个人每月定时定量放各种票证。

她想起娘做的白面鱼鱼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平素也难得吃上几次,逢年过节都可以一饱口福,还能吃上一顿饺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珍依稀记得,那天她正在劳动的时候突然一阵眩晕,想到家里的米底早已空空如也,好几天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她怔在那儿,呆呆地站着不动,茫然地看着远处,心里着急的愁。

她可以每顿饭少吃点,节省下的粮食能让学斌和俊芳吃饱,她可以忍受贫苦,可不能苦了他们,一个在外上班,一个正在长个子。

她记得俊芳说过:“妈妈,今天的饭真好吃啊!可是饭里没有玉米粒。”

因为粮食不够,吃饱饭还是个问题,平常不是红薯饼、玉米馍,就是红薯稀饭,稀到可以见到碗底朝天,孩子正长身体,面黄肌瘦,营养不养,总是饿得哇哇直哭,她的心里也跟着默默流泪。

她把从娘家带回来了的萝卜切碎了先煮一下然后放在米里和饭一起蒸熟,有时去地里挖些灰灰菜,云仙菜回来搭配着吃,饭量小时还好些,饭量大时只能吃个七成饱,就那样慢慢度过了那段最艰苦的岁月。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巧珍记得娘经常用这句话教导过她,每一顿粥每一顿饭,都要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半条线也不能糟蹋,要常常想到我们用的物资得来的艰难。

她也会把娘讲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孩子俊芳听,把爹的家训、母亲的谆谆教诲代代相传。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直到现在,她依旧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也告诉俊芳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巧珍知道粮食就是老百姓的命根,每一粒米都渗透着农民的血汗,不能浪费。

而在那个艰苦的岁月,粮票作为一种特殊的流通证券,对于父辈祖辈来说,这个词包含了太多的苦涩、心酸与无奈。

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票证。如需购买粮食,必须出示粮票,甚至有人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

粮票是国家在粮食匮乏,商品短缺的特殊年代里为解决全国人民吃饭问题而印制的粮食供应凭证,它关系着每个家庭的温饱问题。

粮票的种类繁多,有全国粮票、福建省粮票、厦门市粮票等。

这些粮票的规格只有车票般大小,看上去像缩小版的钞票,面值也各不相同,有一市两、五市斤、二市斤、半市斤、二市两……

颜色图案各异,但都已经皱巴巴的开始泛黄甚至破旧残损。它关系着当时每个家庭的温饱问题,承载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一张粮票就是一段历史,它记录了新中国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翻天覆地的变化。

巧珍仔细地翻阅着,她现,每个地方的粮票上的图案都各不相同,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新中国地理、民俗、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

回看粮票上奋进的青年、忙碌的炼钢厂、壮美的河山、丰收的田野……

一幅幅图案怎能不勾起对过往时光刻骨铭心的回忆呢?

林林总总的粮票图案,主要有这七种类型:人物风采、工业建设、农牧生产、交通运输、自然风光、革命圣地和城市建筑票。

物质太缺乏,国家每年生产的粮食数量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为了让大家都有粮食吃,国家就使用了配给制每人每月可以买到的粮食数量是有限额的,每户人家每月只能用粮本买一定限额的粮食或粮票。

“定量”是按照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将每月口粮分成上百个等次。最低的是刚出生的儿童,每月六斤半,一般成年人,每月3o斤左右。

“定点”是每户人家从指定片区的粮店购买粮食。每家都有一个粮本,人们凭着粮本来领取,然后换取粮食吃。”

家里几口人,每个人定量多少,都记在本子上。

每个粮本不仅记录着柴米油盐的开销,也记载着个人和家庭的成长史。

粮票作为曾经的“不可或缺”,终究还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一种遥远的回忆。

张张泛黄的粮票,记载的是父辈祖辈们与贫穷饥饿抗争的历程,饱含的是中华儿女忍受饥饿、战胜贫困的意志。

回历史,思绪万千,她的心中不免涌起一些感激与幸福!

在他们那个年代,小小粮票,方寸之间,不知承载了多少现如今?不知蕴含了党和人民辛勤付出的多少努力与汗水?

粮票虽然已经成为回忆,“票证时代”也已成为过去,星火未来也正在努力百舸争流,奋勇争先!但“勤俭节约、惜粮如金”这八个大字早已成为了巧珍他们家代代相传的家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