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桃摇头道:“盟主除了交待盟内事务,向来不喜多言。杜若兰这名字,妾可为小公子打探一二。”
失望之色在秦乐乐眼中一闪而过:“那要如何才能得见盟主?”
“她老人家极喜清简,每年只招见分舵的大娘子,至于外人,我从未听说她何时见过。”白桃的回答让秦乐乐的希望再次破灭。
他的视线茫然地落在灰青迷离的夜色:“白娘子我骗了你,锦娘她,已无恙。”
然后他变得安静,低下长睫,以丝帕仔细地擦拭着那看朱成碧,仿佛在对待自己最珍爱的珠宝。
叶家杭见状,咳嗽一声,以种不辨喜怒的淡漠声调,将生在徐宅的事大致说出。
“锦娘这是让仇恨蒙了心,丢失信物,擅自夺人性命,罪上加罪,盟里少不得要重罚她。”白桃听后脸色陡变,顿足长叹:“两位公子暂请稍作歇息,我马上遣人去查看究竟。”
外部危机解出,她一颗心从半空落回胸腔,想起应有的待客之道,令人招呼好茶点,才恭敬地行礼告退。
不到一刻,茶叶的鲜醇香郁便氤氲满室,微微淡去了雨夜的清冷和潮湿。
两人相向而立,叶家杭瞧着似乎连呼吸都暗沉下去的人,劝慰:“别急,我们总能想出办法。”
秦乐乐仿佛没有听见,怅怅地抬起眼帘:“叶家杭你知道么?济南府还有杀手在等着你。”
不待对方答话,自顾自地说将下去:“我前晚来看白蹄乌,偶然听到两位江湖客的对谈。嘿嘿,他们说话声音很低,却不料我的内功不错。”
言罢嗓音忽变:“大哥,俺就不明白,宰个小子咱哥俩足够,二大王如何还派出翠皮鹦鹉那老怪同来?”
“四哥你有所不知,据说那六大王人小鬼大,武功又高,俺们还是小心为妙。”
叶家杭听他柔嫩清脆的江南口音,将几分粗豪的山东腔仿得惟妙惟肖,原本想笑,但听完颜南再派杀手,却无论如何笑不出来。
心下黯然,语中苦涩:“老二上次派的被我反杀,才过两月又来了,乐乐你信么?我从来没有起心害过别人。”
秦乐乐上下打量他,烛光中的少年挺秀英朗,华彩天然,一双深目却凄凉而悲切,恻隐之情顿起:“你自小锦衣玉食,不喜勾心斗角,怎会让自己双手沾上人血?你这是被两位兄弟逼出来的。”
叶家杭呆呆地杵在案头,忆起阿娘给他讲晏叔原的梦入江南烟水路时,曾说江南有最美丽的景致,最缠绵的雨声,那烟波浩渺的湖色,最能勾起词人心中婉约深沉的情怀。
彼时阿娘微笑:或许我的杭儿,便会在江南烟雨的季节,小巷深处,桥边人家,不经意间便遇见了他梦中的小娘子。
彼时自己大声抗议:阿娘错也,你儿子到哪里,都是万千小娘子遇见了她们梦中的郎君。
阿娘不知道,通往江南的路杀机重重。自己未料想,爹爹的爱,将我的出生在别人眼里变成了罪。
那一顶皇冠,那一个宝座,我何曾向往过?
水光慢慢地在眼里聚积至溢满:“兄弟,兄弟如此,难怪你不肯与我结拜。”言罢止不住地潸然泪下,抱着秦乐乐便哭将起来。
他的伤心引得秦乐乐也不禁泪水涟涟:他好歹还有爹娘,我可是连爹娘也没了。
两人抱头痛哭了好一阵,秦乐乐才擦去腮边泪珠:“听完那两人对谈,我便想这金国六王子一定已到了济南府,忆起你要送我的珠宝,品质非皇室公府不可有。加之我曾听说大金皇帝的宠妃是个汉人,你娘如此高贵端丽,于是我便猜到你的身份,得到徐宅,我已差不离地肯定。”
“故此你逼我拿出手谕来最终确认。”叶家杭明白过来,红着双眼,低问:“乐乐,你不嫌我是金人么”
秦乐乐长叹口气:“金人也罢,宋人也好,大家都是人,自己的出生,谁又做的了主。”他的脸上,浮出一种和年龄极不相称的无奈。
停得几息,又问:“叶家杭,你与你娘欲到江南游玩,你爹特派使团便可,两国的朝庭和地方皆会护卫你们的安全,何必如此冒险。”
叶家杭答道:“我娘执意不肯,她说她以汉家女儿的身份离开,要以汉家女儿的身份回来。再说,若随使团同行,我哪得如此自在?哪能与你结识?”
心里却想:爹爹说皇子都是在撕杀中过来的,以前我不信他,他,也是想趁机教导和考验我么?
莲花连枝灯上的一支蜡烛燃尽,秦乐乐抬手换去新蜡:“你要当心,虽说你爹定有别的安排,但要时时防人算计。”
叶家杭听他关心自己,转悲为喜,笑道:“我本就不怕,如今有你相助,更无需担忧。”
“你对我好,我自然会帮你。”秦乐乐难得地温顺,新烛燃起的火焰映照在他明秀无比的容颜,似乎月光在满室流淌。
叶家杭的心忽如风过荡起的涟漪,拉起他的手贴在胸口,刚要张嘴说话,查觉异样,低头看去,奇道:“乐乐,你的手怎如此的小?”
掌中的小手细软,滑腻,温香,纤白指尖的尽头,淡粉指甲如樱树上的花瓣,整整齐齐地排成两列。
鬼使神差般,他轻轻地一口咬下。
秦乐乐猛然抽出手来,喝斥:“叶家杭你做甚?”叶家杭愣了愣,脸红到耳跟,低声认错:“乐乐对不住,我,可有伤到你?不知如何,我就想,就想。”
秦乐乐看他紧张得不知所措的神情,某个画面闪过脑海,指着他便哈哈大笑:“这傻相,跟昨日被锦娘抱住一模一样。”说罢僵立当地,做出副张口结舌的呆愣样。
“你笑我,你敢笑我。”叶家杭的脸更是红到脖子,作势举掌要打他。
秦乐乐自不理会,低头抱着肚子笑了好一阵,方才问道:“喂,大金皇子未满十八不得纳妃,你是否不曾被女娘抱过?”
——————
注:
1,晏几道(1o38年—111o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曾任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与其父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