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东坡家事 > 第十六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试论小京官的仕途变幻(第2页)

第十六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试论小京官的仕途变幻(第2页)

刘敞(1019年~1068年),北宋学者、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省樟树市)。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字贡父,合称为北宋二刘。

苏轼这时还拜访了马正卿。

马正卿,字梦得,杞(今河南杞县一带)人,与苏轼同岁仅小八天,此时任太学正。

宋代的时候,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隶国子监。

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庆历新政后才开始设立太学,后至宋末,方才形成一套完整的学制。太学正大概相当于官学中的老师或行政人员,属基层管理人员编制。主要职责大概为“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应该是值班老师一类的。

十一月十六,欧阳修拜枢密副使(国防部副部长)。

父亲苏老泉上了贺启,祝贺恩公欧阳修高升,苏轼也替正在涟水军(今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县,军比县高一级)任知县的二伯苏涣上了贺启(小苏也很会来事)。

嘉祐六年(1061)初,二十六岁的苏轼与二十三岁的弟弟苏辙,仍寓居与京师的怀远驿中,为了即将到来的仕途前景做最后的冲刺。

四十年后的一天,秋风乍起,继而雨作不止,饱尝人生颠沛之苦的苏轼不禁又回忆起这段兄弟俩日夜相守的美好时光。可在此时的怀远驿里,兄弟俩一定是嫌时间过得好慢,心中总想着赶快去走向官场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三月初十,掖县(旧时山东省莱州市称谓)人王俊民,字康侯,高中了状元。

王俊民后来作过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发解官,关于此人,苏轼曾作了一篇搞笑的段子还流传了下来。

说的是王状元为考中时,醉酒后坠入汴河,被水神救出,水神说,你还有三百千的口粮钱没有花销,还不能死。结果此事被一个久考未中的秀才听说,他也佯装醉酒而掉入汴河,水神也降他救出。他连忙问自己还有多少口粮没有花销,水神说,你还剩多少口粮我不知道,但如果你今天死在这里,你的那三百缸咸菜就无处打发了!

();()  五月初九,翰林学士承旨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宋祁卒。

宋祁,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人。

宋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两兄弟的名字用字总是极为相似,且都是同时进士及第。

比如前面提到的刘敞、刘攽,还有苏轼、苏辙,这里的宋祁也有个哥哥叫宋郊。想当年,宋氏兄弟也是同举进士,礼部奏报宋祁第一名,宋郊第三名。结果章献太后不乐意了,哪有弟弟超过哥哥的,于是乎就把宋郊擢为第一,把宋祁调整为第十名。宋祁与兄长宋郊并有文名,时称“二宋”。宋祁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苏轼后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职时,还与时任密州守的宋氏后人——宋国博有诗文唱和。

杨畋此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国家博物馆名誉馆长,虚职)、知谏院(实职)。

北宋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天章阁等阁,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通称“馆阁”。包拯曾任龙图阁直学士,故民间戏曲小说中也以“包龙图”称之。

杨畋,这位杨家将的后人,功高至伟,也曾在朝廷上举荐过苏轼兄弟。因此苏轼对于由杨畋出任谏院负责人感到无比的有信心,于是专门上了贺启。

嘉祐六年七月,父亲苏老泉被任命为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廊坊)主薄,与项城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估计也类似于今天的挂职,混点工资生活。

到了秋天,二伯苏涣在枢密副使孙抃的举荐下,以都官郎中的身份出任利州(今四川广元)路提点刑狱。

宋时的都官郎中掌徒流、配隶及京师各官署吏职补换更替,或以功过屡减磨勘。而提点刑狱的全称是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提刑官,是中国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法官兼检察官,因此有部电视剧名字就叫《大宋提刑官》。

提点刑狱公事是提点刑狱司(简称提刑司)的长官,由朝廷选派,三年一换。提刑司是“路”一级的司法机构,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并总管所辖州、府、军的刑狱公事、核准死刑等,也有权对本路的其他官员和下属的州、县官员实施监察。宋代的路大致相当于明清时的省一级行政区划。

伯父从京师启程赴利州之日,苏轼也前往送行。

二伯父船开之后,还回过头频频地向苏轼招手(屡顾以招),这是一种不加修饰的血浓于水的亲情使然。

谁知这竟成了永诀,三年之后——伯父苏涣就亡故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