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东坡家事秦少游前妻 > 第一章 苏轼有多少个名号(第1页)

第一章 苏轼有多少个名号(第1页)

楔子: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文化”的存在。

直至今天,坊间各种文本中对其他的溢美之辞已经是琳琅满目、排山倒海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是将其与李太白比肩,还是赞其诗书画诸领域的全才,这些都绝不为过。

耕文轩主人本为电厂蓝领,当看到同行的刘慈欣大哥创造了《流浪地球》奇迹后,也平添了莫大的勇气。

在厂期间收集较完备的苏东坡相关资料后,又潜心研读了N年,主要是其文集部分,寄希望从其文集(特别是诗词)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最真实的东西。

古历辛丑年,谋生的厂子政策性关停。我踌躇满志地拉上一后备箱的资料,来到我心中的圣地——一座位于荒山野岭上的光伏电站。面对群山,心中兴奋地认为,为苏东坡立传的天时地利都具备了。乌拉!

有人却认为,我的工作疑似重复,已无价值。确实,如今的苏传以及传说,已经是俯拾皆是。各种与他沾边的段子,连乡野村妇亦能轻易地列举一二。

我听了也极彷徨。

但又觉得,市面上有的苏传过于简练,有的却是夹杂了太多的主观东西,还有的则流于“掉书袋”,把苏集中的原话——我承认作者可能已理解了其中的深意——原封不动地大段大段摘录出来,豪华铺陈,幻想与观书者同频地共振与共鸣。

现在的人都忙,多是想享用一些快餐式的所谓文化。

耕文轩主人诚惶诚恐弄出一些源自苏东坡本人最真实、最能反映出其水准的东西,但又怕不得其要领,弄得“曲高和寡”什么的。算了,还是不伦不类地自顾自地写下去吧……

上卷苏轼卷

第一章苏轼有多少个名号

不到黄州,此人的大名还只能叫苏轼。

不到下卷,此人的大名只叫苏轼。

苏轼,字子瞻,还有一字为和仲,不常用。也有称其小字同文的,更不常用。在家族中排行九二。

啥叫“行九二”?在中华书局出版的2005版《苏轼年谱》中,作者孔凡礼老先生做过大量的考证工作。对于孔凡礼,耕文轩主人也做过许多非常有必要的考证工作(百度了不少的资料)。孔老先生是位在学术上令人敬仰的老前辈,终生无任何职称,仅是北京某非重点中学的一位语文教师,但深得钱钟书之垂爱,被中华书局奉为座上宾。身在民间,却堪称学术上的“无冕学者”。黄太史(黄庭坚)有诗云:唤取谪仙苏二来。“谪仙”的原意是指谪居凡间的仙人,在中国古代,但凡说起谪仙,大家首先就会联想到我唐代大诗人李太白。而在黄庭坚的眼里,世上的谪仙不止一位,最起码还有他的老师苏轼。

至于黄庭坚与苏轼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以后我们要说的,与苏轼交往的人凡品极少,黄同志绝对是个大咖。但今天我们的“政治任务”是,要弄清楚苏轼的“行九二”究竟是什么一个意思。

();()  “济南先生”李方叔(李廌),也是一位“先生”,类似于今天的冰心先生、老舍先生那样的大家,但也是苏轼的学生,此人有一首诗名叫《读小苏先生九三文》。由此可知:苏轼是行九二,因为小苏即苏辙,苏辙行九三,苏轼自然就是行九二了。

众所周知,我国南宋诗人陆游也是苏东坡的铁杆粉丝中的一员,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叙及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62岁高龄被贬谪到海南儋州之前,曾与弟苏辙相遇于梧、滕(均属今广西省)之间,轼曾呼弟辙为九三郎。

最终就连孔凡礼老先生也大感疑惑:此九二、九三不知是否为第九十二、第九十三之意呢?

然据《苏氏族谱》,四川眉山苏氏属于苏洵曾祖苏祜一枝者人数其实并不多,最后孔老先生只能似是而非地推断苏轼的“行九二”大约是在全族中的排行而言。

扯了这么老半天,没有他意,主要还是想交代一下主人公的渊源。

当然这也是国人为名人立传的规矩。

古人的礼仪繁多,我辈难以悉数通晓。在三苏的学术研究这一问题上,孔凡礼若称第二,估计当今天下谁敢称第一的人也会有点难为情。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不是非要在此“掉书袋”,着实,作为后辈的我们,但凡喜爱苏轼的人士,都有责任在前辈踏出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喜爱以及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后辈们正在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未来可期,苏学的光辉将会更加灿烂地照耀着这个世界。

苏轼一生还有很多号:

东坡、东坡居士、老泉山人、铁冠道人、戒和尚、玉局老、眉阳居士、雪浪斋。后人还有称无邪公、仇池翁、毗陵先生、泉南老人、水东老人、东坡道人、海上道人、苏仙、坡仙。死后赠谥“文忠”后,世人复又尊称文忠公。

除此之外,苏轼自称还有别人称呼的字号也极多,但无不自“东坡”二字所衍生。自称的有东坡老、东坡病叟、东坡翁;他人所称的有东坡老人、东坡公、坡、坡公、坡老、坡翁、老坡、大坡等,在古代的社会中,中国人还有以官爵、地望、乡里来某些有名望之士的习俗,这就使得古人的成为更加的丰富。于苏轼而言,则称其为苏贤良、苏太史、苏翰林、苏内翰、苏学士、苏端明、苏礼部、苏密州、苏徐州、苏湖州、苏黄州、苏惠州、苏副使、苏眉山、苏眉州、眉山公等。

另有南宋孝宗乾道六年皇帝的赐谥“文忠”等。

若是活到今天,我想还会不外乎苏老、苏师父、老苏、苏总、甚至老首长这些个称号。

说到这里,我想,中国人大都爱给自己喜欢的同时又能够接近的权威人士起名号,不然,历史上的巨奸巨贪如秦桧、和珅等人,怎么就没有听说过有什么老百姓起的外号呢?

老苏家原籍高阳郡,即今天的河北高阳县旧城村。后汉时,苏家六世祖苏纯老先生,其子名苏章,想当年在燕赵之地——河北冀州当刺史,所以他的子孙后代就在赵郡聚居了。后世中有叫苏味道的,圣历年初为凤阁侍郎,后贬为眉州刺史,之后又被迁为益州刺史。可人尚未上任就死了,苏味道有一子留在了眉州,正是这个重要的血脉传承,使得眉山才有了苏家。

();()  在这里,我们发现苏味道之于苏轼,与杜预之于杜甫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国人中一旦先祖中有名相、名将者,为了烘托其后世之人出身之用,一般都逃不出史家的眼光。

祖父苏序。祖母史氏,卒于宋仁宗明道元年,死后追封嘉国太夫人。

在今天位于河南郏县的“三苏坟”大门口有一副启功先生书写的楹联:

一代文章三大家,千秋俎豆两峨眉。

在国内的景点我们注意到,但凡有启功先生出面亲笔题词的地方,必是文化极为厚重的所在。这里的文章三大家,其中有一个极为苏轼的父亲苏洵。此人据传少年时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少年不学),举进士而不中(落榜了),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最终都能成功跻身与“唐宋八大家”的行列。

二十七岁,放到今天,也即研究生毕业的年龄,大家想想这是什么概念。在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专门也有提及: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老泉,就是苏父苏洵。

苏母程氏,以贤惠著称,其死后的墓志铭为司马光所撰。当然,这主要是老马看在苏轼的面子上,要知道老马的在当时的身价是极高的。

程氏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嫁入苏家,从经济条件而言,当时程家远远要比苏家富裕。但程夫人嫁过来后,谨守妇道,勤俭持家。同族人不管从那个方面都挑不出夫人的毛病,至于不悦、傲慢等举动,在夫人身上是压根找不出的。

有人对程夫人说,你娘家高门大户,父母又“不差钱”,你却天天在苏家吃糠咽菜的。不如回你娘家随便张张嘴,以你父母对你的疼爱,绝不会撒手不管的!

夫人正色道,我听说“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你说的是不错,假如我回到娘家开个口,父母不会不援助的。但如果传出去,就会有人说我夫君是吃软饭的,我绝不会让我夫家及夫君因此蒙羞。

当时苏洵的奶奶健在,是个极为刁钻古板的老妇人。全家人从她的堂前经过,都需小心翼翼,一旦让她听到脚步声,就会被叫回来严厉地责骂一番。但唯独程夫人能合乎她老人家的心意,只有看到程夫人,老人家才会由衷的高兴,满意地颔首。

传说苏老泉直到27岁的一天,突然有了心理发现,跑回程夫人面前说,我觉得我还有机会,我想继续读书考大学。只是……内什么……怕家里的生活无以为继。

你说我该怎么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