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幽幽地道:
“朕若有荀子辅左,此事亦能为也。”
看到荀卿第一眼,始皇帝便知道其弟的解决方式是什么了。秦国缺治理之人,荀卿万千弟子散于天下,足以顶替三大世界空缺。
[李牧,韩非,廉颇,如今竟连荀子都为其所用。这竖子到底用了什么巫术,招揽了如许多朕招揽不到的大才,朕差在哪里。]
坐拥天下的始皇帝有些不开心,还有些许自从为王以后心间再未出现的嫉妒,对于亲弟能招揽到众多其所不能招揽大才的吃味。
“果真乎?”
老人反问,双目就像是一眼两眼千眼万眼都看不见底的深潭,一路映照到始皇帝内心最深处。
老人握拳轻击左胸。
“陛下不必急切回卿,请问过己心再言。”
始皇帝默然,平心静气,冷静思索。
[若荀子辅左朕,朕会除名三大世家乎?]
不需好多时间,始皇帝几息就知道了答桉,他不会。
三大世家对秦国有功,其行为举止在始皇帝眼中并无过错。时至今日,三大世家已然作古,其弟已告诉其三大世家取死之道,始皇帝依旧认为三大世家没有大过错。
死成百上千个隶妾算得了什么呢?把平民强迫,引诱为贱籍又算得了什么呢?每年为关中楼台输送大量调教好的隶妾是过错?应是功劳才对!
楼台是官府机构,盈得利润尽皆归官府所有充入国库,始皇帝实在不明白三大世家到底何错之有。
要非说有错,那便是其亲弟认定其有错。
若是没有嬴成蟜,哪怕有荀卿辅左,可以安稳平替掉三大世家,始皇帝也不会做此事。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无故戕害功臣,始皇帝做不出来这等事。
荀卿观始皇帝神情变化,虽对始皇帝答桉猜了个**不离十,但还是开口问道:
“陛下杀否?”
不要把猜测当做真相,这是他的君上随口所说,荀卿认为此言极对。
“不杀。”
“这便是君上与陛下不同了。”
“……原来如此,朕似乎有些明白,为何你们都选择那竖子,而不选择朕了,看来荀子是不会入秦堂了。”
始皇帝笑笑。
“可否与荀子说几句闲话?解些小惑。那竖子走后的日子,朕着实有些憋闷了。”
荀卿点头说道: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陛下长久积压,便如弓弦一直拉满,有崩断之虞。不知陛下想问何事,是《劝学》?”
始皇帝摆摆手,道:
“朕自问才疏学浅,但《劝学》此文还是看得懂的,并无不通之处。朕想问的是,先生以儒家自居,然不为儒家所容,思想教学亦重刑而斥善。最出色的二弟子韩非,李斯皆为**,此做何解?”
荀子道:
“劣徒李斯重功利,儒法于其皆为手段也。陛下喜儒他便为儒,陛下喜法他便为法。此卖于帝王家的功利之心,便是法家心性,不是卿把他教成法家,而是他自己选择了法家。”
正正衣冠,想到自己要说的下一个得意弟子韩非,不由露出笑容。
“至于韩非,卿本以为其是法家天才,天生便通此道。然直到那夜闻君上与韩非论道,卿方才明白,韩非不是法家天才,韩非是没得选。韩国术风大盛,道德败坏,人心向恶,唯有重法酷刑方能制之。为救韩国,韩非只能投身法家。”
始皇帝也不知道听没听懂,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很快继续问道:
“孟子言人之初,性本善,朕以为荒谬。荀子言人之初,性本恶,朕以为是极。韩非,李斯都曾与朕言说,荀子主张以刑罚压制人心恶念。”
抖动手中荀子刚递给其的书。
“荀子于书中对秦国大家赞赏,对秦国上下夸赞有余,看得出荀子对秦国极为认可。然秦国以法治国,方有这蔚然大气象。朕无论如何看,荀子都应是法家才是。”
始皇帝说了这么多话,讨论荀卿到底是大儒还是**,目的还是想招揽荀子。
始皇帝本就对荀子徒弟李斯,韩非都很是欣赏。带着滤镜看到荀子,再通过与荀子一番言论,始皇帝真心不想放跑这位大才。
再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像秦国这样看重法家了。春秋战国也再没有哪一个帝王,如同始皇帝这般爱才。……
再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像秦国这样看重法家了。春秋战国也再没有哪一个帝王,如同始皇帝这般爱才。
荀子知其意,长叹口气。
[卿与陛下道不同,何以为谋啊……]
始皇帝以为荀子态度松动,趁热打铁道:
“荀子何故叹气,可是以为朕如那黄歇一般只是嘴上功夫,实际只舍得给兰陵一县?只要荀子今日入朝为政,朕可重启周之太师以酬荀子!”
荀子面色立刻严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