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演技六讲
波列斯拉夫斯基
编者按
1923年莫斯科艺术剧院访问纽约期间,波列斯拉夫斯基在公主剧院(Priheatre)举办了一系列讲座,首次公开向美国观众引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方法。讲座中的某些内容,构成了后来《演技六讲》一书的雏形。本书第二部分收录了当时的15篇讲稿,由吉晓倩女士翻译。
引言
没有艺术,人类无法生存!乍一听,这像是格言警句——不过你很快就能明白我的意思。无论去往何方,我们总能发现艺术的痕迹。自古如此,于今亦然。
石器时代原始人的刀具、米洛的维纳斯雕像、巴黎圣母院,甚至劳斯莱斯汽车——人们创造的一切都载有艺术的印记。
“人无法光靠面包存活。”耶稣基督如是说……
“吾观蝶翅之纹,其乐有过于睹尘世之宝。”子曰。#pageNote#0
人们通常把艺术分为两类:
实用艺术(appliedart)
纯艺术(pureart)——真正的艺术
实用艺术指的应该是生活中实用的器物,如家具、衣装、日用品诸类。
纯艺术,理应服务于唯一的目的——欢乐。能够举以为例的则是雕塑、绘画、音乐、舞蹈、诗歌、戏剧。
仿佛艺术能被分门别类似的。
仿佛艺术不是唯一的、真正的、永恒的……
试一试,看你能否把海洋分开。就说——这一片用
于航行,那一片用于赏景吧。你做不到。
海洋永远壮美而实用。
艺术也是如此。既美妙又益之于人。而且,艺术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唯一的烦恼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堪称稀缺。我们念念在兹,我们时时渴想。唯其如此,我们才连一个火柴盒都要饰以图案,我们才要在木制品上施以雕刻,在茶杯茶碟上绘以花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就算是糖果,比起包裹在简陋纸张里的产品,我们不也是更偏爱安置在漂亮盒子里的吗?
所以全世界的生产商才会不惜重金包装自己的产品。
人们这种装点润饰生活的特性,唯美是从的绵绵不绝的努力,是人性中神性的种子。正是这个把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区分开来。
历尽岁月沧桑后,人们美化其生活的努力是他们留诸后世的仅有的遗痕。我们能够知道的,唯有那些在身后留下了某些艺术作品——如纪念碑、绘画、雕塑、文学,等等——的逝者。
在我们看来,没有艺术的民族会真正地、彻底地消亡。
借助洞穴石壁上简单的动物绘画和陶器的残片,我们对于穴居人的远古生活的了解,远甚于我们对于……姑且说,迦勒底人的了解。迦勒底人没有留下任何艺术作品,不过,据邻国的埃及人和腓尼基人的记载,迦勒底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拥有一套复杂的政体。
人们只有借助记录在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