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经把肥料的配方配出来了。在古代可以使用沤制草肥。这类肥料在是收集杂草,将其堆肥放在一个大桶里,压实一点,大概放过三分之二左右,之前郑山辞做实验放的太多了,差点没有从里面渗出来,等酵后差点没让郑山辞变成落汤鸡。
水,最好要是养鱼的水,要在太阳下晒三到四天,然后再把水加入桶中。水的位置占到桶的五分之四或者五分之二即可。然后就可以把桶压严实,郑山辞让朱典史找了一个厚重的木盖,然后凿出一个小洞作为排气孔。
让几个衙役把木盖压上去。
酵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温度要在二十七度以上才行,四个星期左右就能成功。这样做出来的化肥是液态肥,需要兑水才能使用。这样的化肥用来浇灌幼苗。
这类化肥制作比较简单,而且成本极低,浇灌幼苗最为合适。但想要更大的肥力还需要大粪。这个天气不适合再制作化肥了,等来年开春郑山辞打算试一试粪丹,这应该算是一种效肥。
把草肥做好了,郑山辞没有立马拿去使用,搁在县衙的院子里,走过的衙役都看见了那个大缸,他们目不斜视,觉得郑山辞现在做什么,他们都不稀奇了。
这位大人把公务处理得很好,简短精炼,经常使用四个字就把问题概括了。郑山辞真的非常嫌弃汇报问题,还要在前面引据经典,然后说一些高深莫测的话,最后才提出问题跟自己的建议。在郑山辞的规定下,新奉县的官员们都下意识缩减了自己的字数,尽量以精简的文字写公文。
郑山辞走出县衙,大街上已有卖棉衣的人了,郑山辞让人在一处空地制了一块告示栏,这个告示栏可以招租、招伙计,贴在上面的人需要经过县衙的调查,不管是找人的,还是想去做工的,这样双方都权益便有了保障。
若是出现问题,他们也可在县衙里找人处理,在县衙的人员眼皮下定契书,县衙抽取一部分作为费用,全程有纠纷问题可以找县衙解决。
此条例一出,朱典史想的是应当没有多少人会来这里定契书,结果来的人虽说没有很多,但每天都有人来写契书。朱典史想着他们这样又赚了一笔钱,郑大人果真对于敛财精通。
郑山辞在街上看见朱典史,朱典史立马上前见礼。
“你陪我去榨油坊看看。”
朱典史应了一声,心里还有些欣喜。他算是看明白了,这郑大人是一个有本事的,被郑大人看重,朱典史心中也是受宠若惊。
他忙不迭跟上郑山辞的步子。工房的人按照郑山辞的要求,把榨油坊修得又大又敞亮,看着就不压抑。榨油坊的人大多也是士兵遗孀跟农村百姓,榨油坊阔了一阔,大约有四十个人,除却工人的薪水和材料的开支,一个月一般能赚三十两银子。
一个农户人家,一年到头顶多只能赚个三四两银子,开这个榨油坊,一个月的毛利有三十两银子,郑山辞已是满意。等天气好了,再把新奉县的花生油和大豆油卖到其他县城去,那么又能赚一笔钱。郑山辞对油的质量还是有信心的。
郑山辞见有工人还是穿着单衫,心里留了一个心眼,走出去问管事:“你去问问,他为何只穿单衣?”
他知道若是他过去问,百姓大抵是拘谨的,管事是他们相熟之人,这样过去问效果更好。
很快管事的就过来说道:“郑大人,他们家里有九口人,舍不得用钱制棉衣。”
郑山辞应了一声。他查看了新奉县的户籍知晓他们这里一户人家有很多人。一般情况下众人都不会选择分家,有言说选择分家就是家族衰弱的象征,一家人在一起才有力量,互帮互助,这也是在乡间通常里正跟乡老拥有极高的威严的原因之一。
常年在同一个地方扎根,势力早就错综复杂了,牵一而动全身。
郑山辞想着棉衣的事,想着让人去买多件,给工人们都两件,这样拿的货量大,商家也会便宜一些。郑山辞思忖着便没说话。他向来是把事情做好前不会声张。朱典史瞅了一眼郑山辞,不知道郑山辞在想什么。
“我知道了,明天让工人们把下午的时辰空出来。”
这是县衙开办的辣酱坊跟榨油坊,所以由县衙的钱来买。郑山辞说道:“我最近看了新奉县这里的地痞流氓基本上不会太猖狂,这都是你的功劳。”
朱典史拱手:“大人,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你好好干。”郑山辞拍了拍朱典史的肩膀。
朱典史把郑山辞送回去,他觉得他跟郑大人更亲近了。郑大人看着还是很温和的嘛,朱典史的内心有些偏向郑山辞了。
今晚城中的大户高家找他去喝酒,朱典史拒绝了。高家有一门亲戚犯事了,落在县衙手中。这是带了礼来找他说情来了,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大的事,朱典史还打算去的。结果走到半路上,他想到郑山辞今天突然找他一起去榨油坊,还对他说了那样的话,是不是别有用心。
朱典史这般想着惊起一身冷汗,他连忙回去让人去告诉高家的人自己不去了,把高家给他带到礼也退回去了。
这事郑山辞不曾知晓。
翌日作为县衙的一把手,这事郑山辞一早告知了戚县丞,戚县丞自然没有意见,只是有些惊讶。
“郑大人,还能注意到工人的这些事,郑大人太细心了。”戚县丞斟酌着字句说。
郑山辞来多时,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很大,郑山辞目前做的都是辣酱坊跟榨油坊这样的蝇头小利,对他们来说虽会损失,但不致命,就当是给新县令的礼。
只要郑山辞不碰土地和私下贩卖盐这类事,他们的容忍很高,甚至乐于配合郑山辞。
戚县丞老实的下去了,郑山辞喊江主簿过来:“最近来新奉县的人会多起来,你记得把关好通关文牒,若是身份有问题的人,千万不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