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远遁海外 > 第63章 中国秩序(第1页)

第63章 中国秩序(第1页)

旧中国男女地位不平等。基于这种不平等,还出现了一个词——男尊女卑。

“男尊女卑”这一思想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中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天尊”是说天空高远,公正无私,而不是说天自己尊贵。“地卑”是说大地踏实亲切,不分净污贵贱,而不是说地本身卑贱。相应地“男尊女卑”中的“男尊”指的是男的要做到品格高尚、正直,要做到让人尊敬、尊重;“女卑”指的是女的要做到谦和,包容,使人容易亲近。“卑”在古语中有谦虚、接近、亲近的意思。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男人有男人的特质,女人有女人的特质,如此就决定了男女在家庭中、社会上分工的不同。男女恪守其位,家道自然兴隆。“男尊女卑”是倡导自然和谐,阴阳各安其位的伦理规范。如此看来,“男尊女卑”是讲男女在人生与婚姻中应该如何和谐生活的道理,而没有男女不平等的内涵。一个男人品格高尚,女人自然就尊重他,尊敬他,亲近他。男人正直高尚,女人谦和宽容的家庭没有不和谐的道理,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里,女人也自然拥有相应的地位而不会被歧视。

其实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从来没有轻视过女性。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专门歌颂妇女高尚品德和聪明才智的《列女传》问世,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出自这本书。翻开史书,不同朝代、不同社会阶层都不乏杰出的女性代表,这其中有上书救父的缇萦,有《白头吟》作者卓文君,有默写古籍的蔡文姬,有著名词人李清照,有一代贤后无盐女,有停机断杼的乐羊子妻……试想,如果中国古人真的轻视女性,怎么会有武则天和慈禧太后

社会是由诸多个人组成的。为了使生产、生活有序,使国家强盛、共御外辱,统治者制定了强制性的规范和约束,是为法律;同时,也制定了非强制性的道德层面的规范和约束,是为伦理。“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都属于伦理范畴。

“三纲”的内容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夫为妻纲”为例,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说丈夫是妻子的表率,第二种是说夫为主,妻为从,妻子对丈夫必须绝对服从。从无盐女和乐羊子妻的故事来看,显然第一种解释更为合理。《论语?颜渊》中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同“君仁臣忠,父慈子孝”是三纲的基础。试想:国君如果残暴不仁,那么臣子还会听他的吗还有必要听他的吗父亲如果无故不尽对子女的抚养义务,那么子女还应该孝敬他吗所以说,为君的必需做好表率,恪守仁德,这样臣子才会尽忠,如此一来,国家方能一片和谐。相应地,父慈子孝,夫敬妻贤都是一个道理。所以,“三纲”并不是腐朽没落的封建思想,而是正能量的社会规范。

“五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不论怎样解释,都是正能量,没有什么争议。另一种解释是指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按这种解释,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综上所述,不能说“三纲五常”是封建文化的糟粕。

“三从四德”是依据古代男女有别的原则制定的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具体内容是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就是“三从”。“未嫁从父”我认为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比如《三字经》中说“子不教,父之过”。难道中国古代作为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就没有责任显然,这里面的“父”就是指父母二人。同理,“未嫁从父”中的“父”也应该理解为父母二人。古代女子结婚年龄比现在要早,未嫁之前在家还是孩子,所以“未嫁从父”这种秩序不会出太大的过错。当然,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不会有百分之百的完美,即使当代的法律也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出嫁从夫”也是一种规范而已,古人并不将之视为绝对的真理。否则,怎会有无盐女指齐国四殆、乐羊子妻停机断杼的故事①再者,儒家要求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女子出嫁从夫是建立在男子修身基础上的。如果丈夫整天坑绷拐骗,妻子当然不需要遵从丈夫了。“夫死从子”也是活学活用。我们不用回到古代,只要闭着眼睛想一下就能明白。如果一个女人孩子刚满三岁丈夫就死了,难道社会会要求她有事应该听孩子的显然不可能。其实,我们将“从”理解成“辅佐、辅助”更为合理,即妇女未出嫁时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抚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功”,即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以上这些封建时代的社会规范虽不能说得上完美,但在那种时代还说不上其腐朽没落。常言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新文化运动之后,我们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时,盲目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扔掉了。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在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过程中,一并将那些好的东西也都给扔掉了。而且,他们在打破旧秩序的同时,并没有建立新的秩序,即有破无立,所以不能称其为思想家。

如今,中国家庭彻底无序了。主要表现有三:

一、家家都把孩子当成了祖宗,三对夫妻守着一个“祖宗”,导致有些孩子在家里简直是无法无天。这些孩子一进学校,一过集体生活,显得极难适应。

二、妇女在解放后先是一边喊着“男女平等”,一边披星戴月地奋斗,等到奋斗累了又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现在反映家庭生活的喜剧节目中,几乎每部作品都有男人怕老婆的元素。虽说是搞笑,也不能不说反映了中国家庭纲常丧失的现状。

三、所谓的成功男士学的不是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学的全是“金屋藏娇”。现在置身于BJ三环城内,见到美女的机率明显高于五环外。按照概率来分析,各种相貌的人应该是平均分布的。既然美女集中在市中心,显然是被有钱人包养了起来。

在尊重传统这个问题上,我觉得韩国和日本要比中国做得好,中国的南方要比北方做得好。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一些上国学班的小朋友张口“之乎者也”,闭口唐诗宋词,他们身着汉服,进退有据,颇有一些书香子弟的风范。这似乎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

注:①刘向《列女传》记载:“钟离春者,齐无盐邑之女,宣王之正后也。其为人也,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壮大节,卬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匈(通“胸”),皮肤若漆。年四十,行嫁不售,自谒宣王,举手拊膝曰:‘殆哉!殆哉!’曰:‘今王之国,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雠,外有二国之难,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安,此一殆也。渐台五重,万人罢极,此二殆也。贤者伏匿于山林,谄谀者强于左右,此三殆也。饮酒沉湎,以夜继昼,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政,此四殆也。’”

另:范晔《后汉书》记载: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