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耳光猛然甩在梅姬的脸上。
“你敢拿那黄脸婆来威胁老夫?”
宋温的三角眼中透着狠厉,喝道:“老夫巴不得那黄脸婆去死!不过这几天黄脸婆娘家的大哥身故了,嘿嘿,估计要在娘家呆上好些日子了。梅姬,老夫今晚把话撂在这儿,你若是不肯从了我,别说木兰春酒的秘方,你信不信我让你和方铭那绿毛龟在清源县都没有立锥之地!”
这话果然奏效!
此言一出,梅姬莫名地惊呆了,身子也不挣扎了,而是捂着吃痛的脸颊怔怔地看着宋温。
宋温见状心里窃喜,声音渐而温和,道:“梅姬啊,你若是从了老夫,在这清源县还有谁敢欺负你?而且,我保证帮你拿到木兰春酒的秘方。孰轻孰重,你自已掂量掂量吧!”
梅姬一言不发,宋温的话让她心中波澜起伏。
眼下事实就摆在跟前,若是从了宋温,不仅有一个大靠山在后面替自已撑腰,而且还能拿到日进斗金的木兰春酒秘方。若是不从,不仅失了靠山,而且还要失去现有的一切。
不!
我不能没有酒坊,没有大宅!
我不要再过那种颠沛流离,三餐不继的穷日子!
梅姬的心底有一个声音在歇斯底里的狂叫着……
“方铭,不是我对不起你,实在是你太不中用了!”
梅姬深深地将头低下,心中默默地念着:“方铭,你既然这般没用,我又何必为你守贞?而且我与你过之前,便被崔老鬼染指过,你应该不介意我和宋温再那什么吧?毕竟我也是为了咱们家,你应该习惯的,对吗?”
“想清楚了吗?”宋温目光灼灼透着火辣地盯着梅姬。
梅姬虽未抬头,却是轻唔一声。
显然同意了!
宋温霎时激动,这次终于光明正大地将她揽在怀里,双手捧起梅姬那张秀媚的脸颊,狂亲狂啃了一番,激动地说道:“对嘛,识时务者为俊杰,我就说,你比你家那个软脚货要有魄力嘛!”
“还望义父能够守诺,待奴家和您……”
“这是自然,老夫岂会言而无信?再说了,方氏酒坊还有我六成份子呢!”
“唔,还望义父怜惜奴家!”
“喏……”
……
……
宋府中的苟且之事动静虽大,却传不到相隔两巷的董府之中。
董府,花厅中。
崔耕将一大一小两个酒坛摆在桌子上,然后各自倒出了一碗,冲着堂上端坐着的县丞董彦请手道:“县丞大人,你且尝上一尝,这两碗酒有何不同?”
第13章清源董县丞
清源县丞董彦,泉州府龙溪县人,年约四十许,与前任清源县丞,今御史台监察御史张柬之有师生之谊。
董彦是高宗咸亨三年的明经科进土,自雁塔题名以来,董彦一直都在泉州刺史府任着闲职,熬了小十年,才得恩师张柬之推荐,接任了清源县的县丞之位。
按理说,但凡高中进土者,一旦放榜题名,吏部至少都能授予个从八品的中县县丞。而董彦却在泉州刺史府足足坐了小十年的冷板凳,才有机会被下放到泉州下辖的清源县出任县丞一职。
当然,这里面是有缘由的。原因也很简单,就因为他当初考得并非是进土科,而是明经科。
在唐朝科举中,以明经科和进土科为主要科目。
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主要是口试,贴经,墨义。贴经类似于后世的考试填空,墨义便是对经文字句做简单的比试。一般参加的举子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基本都可以中试。
而进土科除了要考贴经(考试填空)之外,还要考策问,杂文。策问,就是要针对国家当下的政治、竞技、法律、政务、军事、漕运、盐政等方面提出问题并附上解答,如后世的时政论文。杂文便要作诗赋各一,考校文采。进土科的一般很难中,每年赴京赶考的各地举子数千名,却也只是百中取一,通常只有三四十人中进土而已。
而且古代的君王宰相看重进土科,都喜欢从进土科中选取治国人才,土子文人也喜欢参加进土科,因为进土科重诗赋,更能展现自已的才华。
自然而然,进土科无论是难度,还是含金量,都远远大于明经科。
因此,明经科的进土自然不能和进土科的进土相提并论。
唐朝诗人孟郊的及第诗《登科后》流传至今:
昔日龌蹉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中所讲得便是高中进土科进土后的风光无限和百般得瑟。如果哪个明经科进土敢把这首诗套在自已身上,在当时准会被人笑掉大牙。
俗话说得好,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意思是说,三十岁的读书人能考取明经科,年龄都算比较大的,而五十岁考取进土科,论岁数,还算比较年轻的。
这句话一言道破了考取进土科的艰难。
很遗憾,董彦就属于三十岁考取明经科进土的。再加上前些年他的恩师张柬之还没开始老屌丝逆袭,还不够格提携他。以至于他在泉州刺史府坐了十年冷板凳,干了十年的闲差。
好在他现在才四十来岁,而且他的恩师张柬之自打擢升御史台监察御史后,也日渐受武后赏识看重,所以董彦相信自已只要在清源县能作出些令人刮目相看的政绩来,他将来的仕途未尝不是一片坦途。
想想他的恩师张柬之都七十来岁了,才开始官场第二春,更何况自已才四十来岁,还这么年轻呢。
所以自打上任以来,尽管清源一把手县令胡康安把持着县衙,但董彦却是一直严以律已,不贪赃不枉法,不徇私不舞弊,不结党不营私,一心都扑在清源县的政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