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月明秋水盼依人怎么回微信? > 第283章 轩亭口的沉思(第1页)

第283章 轩亭口的沉思(第1页)

对于鲜血与生命,此前,我的思绪,似乎还是浅薄了些。

轩亭口,这是鉴湖女侠秋瑾生命的最后一站。那喷涌而出的鲜血,会不会使得那即将喷薄而出的朝阳,更为绚丽呢?

只是,我也曾经听说,也有一些人,他们轻信,那蘸了“要犯”鲜血的馒头,可以治愈结核之类的病症。于是,就在那凄冷的后半夜,他们揣着银两,前往轩亭口。只是,如果没有“内线”的引荐,他们未必就能够到达那轩亭口旁边。在那种场合,“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依然是天经地义的。甚至,由于“货源”有限,要想顺利拿货,还得花某些场外的心思……

寒意,彻骨的寒意,痛彻心肺的寒意!

那些仁人志士,原本是想着救国救民,然而,他们的鲜血,却这样被交易着:刽子手拿到了外快,掮客拿到了中介费,患者家属拿到了自己所想要的人血馒头……如此说来,这些就义者的鲜血,又意味着什么呢?

由此看来,至今浑浑噩噩的人,当不在少数。

甚至,换一个视角看,如果每一次起事之时,仁人志士的背后,也跟随着成千上万的芸芸众生,那结局,会不会就有所不同了呢?

过去的事情,就像时间长河里的一朵浪花,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够再重新假设,重新上演一次的了。

然而,对于后来者,再作假设、重新复盘,也自有其意义。

就比如说,七年前,八国联军攻陷京师;此后,人们再反思之后,就会很清醒地意识到,单凭血肉之躯和长矛大刀,要想击退外侮,那是不现实的了。于是,清室也就更为坚定地相信,继续编练新军,很有必要。从这个角度看,回顾与反思,也是不能简单地否定的。这几年,如果清军依然以冷兵器为主,我们的起事,说不定就已经成功了。

长夜漫漫,愁思潮涌。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先是对“昭亭”这个词语,产生了某种莫名的兴趣,接下来,我还进一步了解到,那个“敬亭山”,原名就叫做“昭亭山”。于是,几个月之前,我和小玲子,前往昭亭山。也就是在那儿,我们见到了徐海韬和牟煜明,也近距离的观看了那“昭亭”一番。

若是在常人看来,这“昭亭”也和普通的亭台楼阁差不多的,不值得大呼小叫的吧?

只是,对于我来说,对于跟自己“同名”的亭子,就没那么简单了,至少,我也会对她另眼相看。

下了敬亭山,就是前往“京口北固亭”了。站在那亭子边上,由一千多年之前刘裕北伐的往事,对于王朝的盛衰兴亡,我似乎又增添了几分了解。我所经历的这些往事,如果把它们比作珠子,那么,这“昭亭”与“北固亭”,就是串起这些珠子的红线了。

那么,要不要再找个时间,到绍兴轩亭口走一趟呢?

“海韬,那绍兴轩亭口,也不算太远吧?”前天夜里,我忍不住这样说道。

徐海韬像是听出了什么,不过,皱了皱眉头之后,他只是这样回应道:“要说路程,确实也不算太远……”

“我们,我们是不是要挤出一点儿时间,到那儿祭奠、凭吊一番呢?”我顺势这样说道。

他像是听出了什么,凝神片刻之后,字斟句酌道:“我们光复会里,都是一些志同道合者,绝非薄情寡义之人!秋瑾殉难,对于她的身后事,绍兴一带的同仁,应该会有相应的安排吧?对于我们这些暂居于京口一带的同仁来说,当务之急,要之事,还是要隐忍一番,先以保存有生力量为主。不然的话,到时候,就算我们再想着要完成秋瑾的遗志,再次举事,如果人都没了,又拿什么来起义呢?因此,这感情用事……”

徐海韬的话语,也算是高瞻远瞩、有理有据的了,不过,如果纯粹从个人情感的角度,这“轩亭口”,我总是想着要去看看的。

“哦,再过几个月,对于这件事情,人们多半就会淡忘了吧……”我试着这样说道。

徐海韬像是听出了我的意外之意,沉吟好一会儿之后,这样回应道:“是啊,几个月之后,那轩亭口,也不至于依然还有重兵把守。到时候,我们一行四人,就过去看一下。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一下下一步的行程……”

这件事情,就这样暂时定下来了。

自古以来,敢自称“侠客”之人,都不会太多;至于“女侠”,除了秋瑾,一时半会儿之间,我一时也想不起来还有哪些人?这“侠”,说的自然是人;然而,更多的,却是某种追求正义、义无反顾的精神: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太玄经。

诗仙李太白,用自己如椽的巨笔,为朱亥、侯赢这样的侠客树碑立传,惊艳、激荡了此后千百年的时光。而相比于两千多年前的朱亥、侯赢之辈,秋瑾的所作所为,无疑更令人肃然起敬,影响也将更为深远。只是,诗仙早已远去,秋瑾的英名与事迹,一时也未能深入人心。昭婷才疏学浅,没能让秋瑾义士为更多的人所熟知,甚是惭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于秋瑾来说,确实是“纵死侠骨香”了。如果我们还真能够以“世上英”自励,那么,无论如何,都是要到那轩亭口走上一趟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