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翊没感觉到意外,将军怎么可能知道手下每个士卒的名字。
没有人认得他们,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李平的墓碑上至少还能写个名字,而他们呢,只能写代称,“士卒”、“义士”云云。
张翊不知道也不敢想,一场战争究竟会让多少人失去姓名,他只知道若没有他们这些人,自已早就没命了。推已及人,或许没有人知道那些史书中没有记载姓名的人都曾经做了些什么,可历史长河中的每一场战争,都离不开那些人的付出与牺牲。
见张翊只是摇头,并不言语,徐元直接着说道:“白日里也去过一些无法寻到亲人的百姓,当真有人恰巧寻到亲人的,但不在他们三人之中。我想了想,恐明日、后日还有百姓来认领尸身,便没有立刻将他们下葬。但也拖不了太久,等当阳军民尸身尽数运回,所有尸身都会一同下葬。若几日后,仍未有人认领,我便将他们单独安葬。至于那曹兵,我已将他葬了。我自然不知他的名字,便也未曾给他立碑。”
一提到那曹兵,张翊脑海中就是那张血肉模糊、死不瞑目的脸。白日里做了几次梦,有一半都梦到了那张脸。他早有心理准备,毫不意外。
见到张翊失神的模样,徐元直便知道他仍然对杀人之事耿耿于怀。
徐元直虽杀过不少人,却一直不喜欢杀人。
他不知道别人如何,单说自已,时隔多年,再次拿起剑,杀人时,他的恶念仍会疯长。在当阳,他都有些杀红眼了,见人就杀。有些曹兵徐元直其实是有机会只将他们经脉挑断,废了的,可他杀疯了,剑剑置人于死地。他的剑下没有一个活口。
杀人与杀鸡牛羊不同。说到底,人与人之间并无不同。一旦将剑对向同类,对向活生生的人,开了杀戒,好像便没有什么是不可以,不能做的了。
杀人时,恶念疯长,他曾想他的剑既然可以对着仇敌,或许某一天他就会拿剑对着至亲。很多时候,只需一念之差,便能做出令自已后悔终生的事。徐元直真的害怕他在某个瞬间心中的恶念盖过了理智,看至亲与仇敌并无不同,都是人,皆可杀。那么他也将变成禽兽,不再为人。
当意识到自已有这样可怕的想法后,徐元直震惊之余,也再不敢继续杀人了。于是决定弃剑,只做个运筹帷幄的谋士。虽然做谋士也会间接影响士卒的生死,但至少能抽身事外。不直接动手杀人,便能保持理智。
所以这一次若不是为了救张翊,徐元直不会再拿起剑。
若是有得选择,谁会愿意去杀人。
徐元直叹了口气,道:“没有人天生喜欢杀人。我也早说过,如此乱世,你不杀人,便会为人所杀。你只是自保,你将那曹兵杀了,便无法保全性命。若没有你,我母亲现下是生是死都难说。”
张翊听到“自保”二字,便开始摇头,但直到徐元直说完,他才开口道:“不是自保,他那脸是我先拿石头砸的。被砸之后,他已没了反抗能力,可我还是杀了他。”
这倒是徐元直没想到的。他听母亲说张翊当时九死一生,差点就让曹兵杀了,便以为张翊是为自保,被迫杀人。他不知道的是,当时徐母离得远,看得也不分明,加上四周百姓骚动,前后细枝末节她并没有全都看到。
徐元直迟疑了片刻,问道:“是为了那三个士卒?”
张翊没有否认。他静默良久,忽然问:“元直,你第一次杀人时,是什么感觉。”
徐元直闻言低眸不语,似在仔细回想当时的感觉。
片刻后,他道:“我杀的第一人,本就该死。他为祸乡里,杀人枉法,却因家中有人买官,得其庇护,不得罪罚。”时隔多年再回想,徐元直还是忍不住怒气,“我杀了他,自已也为官吏所获,几乎丧命,可却从无后悔。”
张翊听了不禁低下头,徐元直杀人是为了伸张正义,与他不同。徐元直不会理解他的,没有人能理解他了。
谁知徐元直像能读懂他的心思一般,又开口道:“我与你不同。说到底,两军交战无辜的何止是百姓,这些军士何尝不是寻常百姓出身,又何尝不无辜?他们很多人都是被迫从军。就算是主动投军,恐怕也没有人是因为喜欢杀人才投军的。谁不想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战争,没有杀戮。不用杀人,也不会被人杀害。”
张翊颇为吃惊地看向徐元直。
徐元直继续道:“可既然生在这乱世,又有什么办法。这世间只容得下一个主人。主人之位,总会有很多人去争,用无数军民的鲜血去争。百姓自愿也好,被迫也罢,成了不同阵营的军士。又为他们阵营的主人,在战场上拼命。或为建功立业,或为家人平安,或为早日结束乱世,不令生灵涂炭。”徐元直看向张翊,“这些寻常士卒的心愿,不也正是我们想做的,不是么?”
徐元直最后伸手抓住张翊的手腕,凝视着他的眼睛郑重地道:“助主公平天下,为活着的人,也为,死去的人。”
张翊万万没想到,徐元直竟然能懂他。徐元直没有指责他,指责他懦弱无能,仅仅杀了一个人便再也提不起剑的样子。他也没有说一些流于表面的安慰话。他只说他理解,说生在这个时代的悲哀,说众生之辜,说他们还能做的……
看似没有一句安慰,实则句句是安慰。徐元直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他心里去了,被人理解,比千万句安慰的话都要有用。
在张翊的心里,徐元直的魅力已不逊于诸葛孔明了。
张翊重复了一遍徐元直的话:“助主公平天下,为活着的人,也为死去的人。”
张翊重复这句话是对徐元直说的,向他表明自已接受了他的用心。
同样,这句话也是对张翊自已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