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一世之尊学的是什么玄功 > 第一百一十一章 周游大晋(第2页)

第一百一十一章 周游大晋(第2页)

桓州的州城是周郡邺都,乃是大晋十四世家中的周郡王氏所在,他们的镇族大法便是传承自中古仁圣的《浩然之气》。

而齐正言担任主事的邑城则是位于邺都附近的一座城,其中有一成田地属于浣花剑派,所以齐正言申请离山镇守派外产业后,就被派到了那里,协助某位师叔管理庄子田地佃农和附属店铺等等。

数日之后,夏启一行人成功抵达了周郡邺都,根据夏启拟好的调查纲目分头调察了个把月后,众人又在邑城内齐正言的院子里聚首,夏启顺势把齐正言拉了过来,负责做起这次讨论式调查会的记录工作:

“……周郡王家一直以来就传承中古仁圣的仁政思想,一贯在朝廷上主张‘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而在他们治下的周郡也确实做到了仁圣主张的那般,即‘省刑罚’和‘薄税敛’,并实行井田制,让自己名下的佃农也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尽量确保了人人皆有其田。”

听完石之轩的发言后,夏启点零头:“施行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只有老百姓具备了生活上的基本保障,才是政治稳定的基石,你有调查到具体的数据来佐证方才所的那些吗?”

“有的,请过目。”

石之轩立刻将近日搜集好的调查资料整理成卷宗递给了夏启。

夏启接过并仔细看完后,又把它交给其他人轮流翻阅,并开始发言道:“轻徭薄赋,深耕易耨,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八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些他们的的确确都已经做到了。

另有王氏先祖创办的七十二书院历来重视教育,提倡有教无类,兴办乡学,负责教导适龄孩童读书认字,直到他们读完四书五经为止,其中禀赋出众者还会被资助去参加童子试,这些也都可以算做王氏的功劳。

总体而言,在王氏治下的民众大抵已经过上康的生活了。”

紧接着夏启话锋一转,略显生气的对石之轩展开批评道:“但是为什么伱在这份报告只写了好的一面,坏的一面呢?这里的耕地正在发生大规模抛荒的情况为什么不详细写一写?

();()  仅仅是以一句‘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一笔带过,难道以你的见识,真的认为这个问题的核心原因就只是这么简单吗?

这段时间里我就在深入调查这个问题,并且得出了一个结论:

他们之所以普遍缺乏耕种的积极性,导致每亩粮食产量甚至和土壤肥力稍差的江东地界相比都大大不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些佃农实际上并没有对自己耕种的私田的处置权!

你想想看,如果你是一户农民,你今年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到头来还是要上交宗族,既然做多做少都不是自己的,那你还这么辛苦种地干嘛?

这便是王氏倡导利用宗法处置这些私田的最大弊端,如果这些所谓的私田无法租凭买卖,那这些农民又怎么会觉得土地是自己的根呢?

而且桓州宗族势力的壮大也变相促成了世家的诞生,这些世家又大多依靠着田产崛起,崛起之后他们往往也会因为彼此间的田产纠纷而爆发争端,这也是为何桓州地界的世家倾轧历来激烈的根本原因之一!

如此种种,使得佃农手中耕种的私田一分再分,变动相当频繁,耕种积极性能高才怪!”

道这里,夏启略显高昂的声音方才平复下来,转头对宋缺道:“我让你去调查商业方面,有什么发现吗?”

宋缺同样拿出一份卷宗道:“邺都来往商货众多,也算是一等一的繁华之地,不过整个桓州总体上来商业的发展远逊于江东,其中原因之一便是这里的商蓉位偏低。

首先这里的律法就更偏向于士农,而城外的集市基本上被本地的士绅地主把持,那些没有背景的商贩进去做生意时都要交一笔巨额‘入场税’。”

夏启边看这份卷宗,边道:“这一带的佃农之所以现在仍然过得还行,全赖宗族每月下发的例钱,不难看出那些月例就是来源于此和本身田亩产出,我听王氏也曾经有人尝试改变这一现状,但都因种种原因失败了,可见簇宗族势力之顽固。”

有点钻牛角尖了,接下来这几章我得等写满意了再发,所以更新时间彻底摆了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前期素材准备不足,本来是不打算写这么深刻的,但最近看书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感悟,所以思想转变了,决定好好打磨一下这段剧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