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带着武器库回到明末 > 第10章 此子大才(第2页)

第10章 此子大才(第2页)

堂中学子闻言,皆露出好奇之色,纷纷屏息倾听。陈晨颇感兴趣,目光含笑:“自然之中,你悟出了何道理?”

赵立正色道:“陛下,学生每日察稻苗之长,发现其生机勃发,端赖阳光、雨水与土壤之力。阳光滋养,雨水润泽,土壤承载,三者缺一不可。若少其一,稻苗必枯萎不生。学生忽然想到,天下百姓不也如这稻苗?阳光喻皇恩浩荡,雨水喻地方官吏,土壤则乃百姓赖以生存之土地。若此三者缺失一环,百姓何以安生立命?”

堂中众学子听罢,纷纷低头沉思,面露敬佩之色。陈晨眼中流露赞赏,轻轻颔首:“此理甚善,但还有更深之意,继续说下去。”

赵立神色愈加郑重,双手微微握拳,语气坚定:“陛下,学生还发现,田间稻苗之生,若杂草丛生,则根茎被夺,养分不及,终致枯萎而亡。然若及时除草,则稻苗可茁壮成长。学生以此观朝廷,亦是同理。朝中若奸佞当道,正如杂草横生,必致国本受损,民生凋敝;而若能除奸佞、用贤良,则正道得昌,天下自可长治久安!”

此言如石投深潭,激起层层涟漪。堂中学子皆低声议论,神色中透着惊叹与钦佩。有人忍不住低声附和:“杂草害田,奸佞害国,二者相类,果真如此!”

陈晨闻言,朗声一笑,目光如炬,缓缓说道:“赵立,你能于田间劳作中悟出此理,已是难得。然更重要者,乃如何除草用肥,保田护稻。稻田之道,正如治国之道,非除草一事可了。若将此理贯通于治国之道,方为士人之责。”

赵立闻言,连连叩首,语气恳切:“陛下教诲,学生铭记于心!日后定当以此为志,不负陛下所望!”

陈晨微微点头,目光中带着几分欣慰。他负手踱步,环视堂中学子,沉声说道:“士人之道,不止于书案,亦不止于文章。你们观稻苗生长,是为求治国之理;你们习水车之用,是为解民生之急。愿诸位皆能从万物之中,悟出安邦之道。”

堂中学子齐声应诺,齐齐伏地,陈晨的目光中透出几分深远的期许。

课后,陈晨将赵立唤至身侧,和声说道:“赵立,你的这些感悟,可否再细细整理一番,写成一篇文章?”

赵立闻言,顿时激动地跪下,语气颤抖:“学生虽学识浅薄,但必不负陛下所托!”

数日后,赵立呈上了一篇文章,题为《万物同理,治国之要》。文中以稻苗、河流、山川等自然之物喻国事,将自然之理与治国之道紧密结合,层次分明,言辞恳切,既有深刻的道理,又有平易的比喻,充分体现了赵立对自然与政治的双重感悟。

文中有云:

“稻苗不离雨露,国治亦不可无良臣;河道若堵,水流必溃,朝廷若塞,百姓必怨。治国者,当如农夫,勤于垦田,除草护苗;亦当如铁匠,锤炼器物,除去杂质,方得利器。

国本在民,治本在清。若百姓得安,万物得序,天下自可长久。”

陈晨细细翻阅赵立的文章,读至动情处,忍不住轻声念出其中语句,眼中露出由衷的欣慰。他将文章递与左右学监,朗声说道:“赵立之文,虽发于田间琐事,然志存高远,言中之理,已可为治国之纲。此文当留存书院,广传学子。”

学监们捧读文章,无不点头称叹:“赵立之文,妙理深邃,实乃士人楷模!”

消息传出,赵立的文章迅速在书院中流传开来,学子们争相传阅,或摘录于案,或奋笔思考,将文章中的见解与自己的学习融会贯通。

陈晨读罢,拍案而起,大声说道:“好文!好文!赵立,这篇文章不只是心得,简直是一篇治国要策!”

陈晨当即命人将此文誊抄成册,赐名《田间悟道》,并下令在书院中广为传阅,还将其呈至朝堂。

朝堂之上,百官肃立,满殿寂静,只余文官清朗的诵读声回荡。赵立所撰之文,以自然之理喻国事,剖析深刻,辞句通透,不仅展现了农事之道,更道出了治国之纲。一时间,百官无不为文章中蕴含的深刻见解所折服。

礼部尚书周廷赐率先出列,长叹一声,语气中满是赞叹:“陛下,此文简直可列治国名篇!以自然喻治道,平易近人而又直指要害。臣以为,赵立此人,当为国之栋梁!”

陈晨端坐龙椅,闻言后微微颔首,目光含笑,语气中透着几分欣慰:“赵立虽曾顽劣,但知错能改,且能从田间劳作中悟得此理,实属难得。朕见此文,如见其志,心甚慰也。”

此言一出,百官纷纷点头称是,更有大臣提议:“陛下,此文乃治世良策,臣请将其列入国学教材,以警戒后世!”

陈晨抬手止住众人,沉声说道:“此文虽有佳理,然其本意不在炫耀文辞,而在启人心智。诸位爱卿,治国之道,贵在知行合一,若仅读而不行,再多的文章,又有何用?”

群臣默然,许多人暗自低头思索,心中对陈晨的这番话有了更深的体悟。

消息传开后,赵立的文章迅速在学界引发轰动。许多学子争相传阅,甚至有士人专程前来书院求读。文章中的见解与比喻,通俗易懂,却又意蕴深远,被誉为“大明治世良策”。

更有一些朝臣私下推崇此文,认为其中“清除奸佞,用贤良”之论,直击朝政弊病;“稻苗不离雨露,国治亦不可无良臣”之语,则一语道破治国根本。这篇文章,不仅在学界引起共鸣,也悄然影响了朝堂的风气。

夜晚,书案上的烛光映照着陈晨的侧脸,他正批阅赵立新递上的改进文章,眉间透着几分欣慰。门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赵立抱着一卷手稿走入,恭敬地跪下。

“陛下,学生今日所成,皆因您的教诲,若非那一月劳作,学生恐怕永远无法明白‘稻苗之理’。”赵立抬头,眼中满是感激与敬仰。

陈晨放下笔,起身走到赵立身旁,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赵立,你可记,万物皆有道理,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去发现。自然之道,不止在田间,更在人心。朕之改革之路,还需你们这些学子共同开拓,方能济世安民。”

赵立听罢,神情愈发郑重,随即俯身叩首,语气坚定:“学生定不负陛下所望!愿竭尽所学,为大明效力!”

陈晨扶起赵立,目光深远,语重心长道:“治国之本,在于敬民;学问之要,在于实践。若你等学子皆能如此,朕便可安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