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山安抚好李秀兰和小花后,转身进屋,取了放在桌上的账本和靠墙的药篓。
他快步走出家门,沿着乡间小路向镇上的济世堂走去。
到达济世堂时,刘大夫正坐在诊桌旁,一手轻搭在一位病人的手腕上,闭目诊脉,另一只手则捻着胡须,眉头微皱,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病人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者,脸色蜡黄,精神萎靡,不时咳嗽几声,显得十分虚弱。
他身旁站着一位年轻的伙计,正关切地看着老者。
张大山见状,没有出声打扰,轻手轻脚地走到药柜旁,将药篓放下。
他取出新购置的药材,开始整理归类。
他将一株株晒干的药材,如黄芪、白术、当归等,按照药性、功效等一一区分,整齐地摆放在药柜的抽屉里。
同时,他还仔细核对每一味药材的数量,并在账本上逐一登记,确保账目清晰无误。
忙完这些,刘大夫也为病人诊治完毕。
他提笔写下药方,递给年轻伙计,吩咐道:“去,按方抓药。”
伙计接过药方,应声而去。
刘大夫这才注意到张大山,笑着说道:“大山,你来了。”
他起身走到张大山身旁,拿起账本翻看了一下,
“嗯,记得很清楚,不错。”
张大山谦虚地笑了笑,“都是刘大夫教导有方。”
他顿了顿,向刘大夫请教道:“刘大夫,我最近在研读《本草纲目》,对其中一些药理知识还有些疑问,能否请教您?”
刘大夫欣然应允,
“当然可以,有什么问题尽管问。”
于是,张大山便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提出,刘大夫则耐心地为他解答。
两人还就几个疑难病症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窗外的阳光已经渐渐西斜。
讨论结束后,张大山想起家里的米缸快见底了,便向刘大夫告辞,准备去粮店买米。
“刘大夫,我先告辞了,家里还缺些米粮。”
“去吧去吧,”刘大夫挥挥手,“家里要紧。”
张大山走出济世堂,沿着街道向粮店走去。
路上,他再次遇见了陈秋花。
陈秋花这次穿着朴素的蓝色粗布衣裳,头发随意地挽在脑后,与上次在药铺的打扮判若两人。她手里提着一个篮子,似乎刚从菜市场回来。
看到张大山,她只是冷哼一声,便侧身走开了。
张大山也未理会,径直走进了粮店。
“老板,来二十斤大米。”他对粮店老板说道。
老板是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他热情地应了一声,麻利地称好大米,装进一个布袋里递给张大山。
张大山付了钱,将沉甸甸的米袋扛在肩上,转身离开了粮店。
“回家喽!”张大山扛着米袋,脚步轻快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张大山扛着米袋,沉甸甸的重量压在肩上,却丝毫没有影响他轻快的步伐。
路过街边的小摊,一股炸油条的香味飘来,勾起了他的食欲。
他摸了摸身上剩下的几个铜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买几根油条带回去给小花解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