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哨兵直接闯入营帐。
若褆一惊:“什么?”
赵辛急问:“有多少人马,从哪个方向来的?”
匈奴哨兵:“人是从西北方向过来的,天黑看不清有多少人,感觉黑压压一片,全是骑兵。”
赵辛惊呆:“奇怪,怎么会从西北方向过来,不应该呀!”
若褆猜测:“莫非他们从居延海方向包抄过来不成?”
赵辛恍然大悟:“他们这是千里奔袭,断我们的后路啊!”
汉军犹如天兵天将,神地包围了匈奴的诸多营帐,匈奴军士四处乱窜……
若褆挥刀和士兵们一同抵御……
赵辛说:“王爷,这是汉军的先头骑兵,趁大部队到来前我们必须得突围出去。”
匈奴将领:“休屠王快走,我断后。”
匈奴士兵集聚在一起,掩护若褆撤退。
毫无准备的休屠王,被何东完全打了个措手不及,只能趁着夜色向西逃亡。
这一次何东已经不是只能率领一万人的小将官,而是成为主攻指挥官,在另一位名将公孙袤的配合下进攻河西走廊了。
有了上一次攻略河西的经验,何东对神秘的祁连山乃至河西走廊的地形更加清楚,也选择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打法。第一次河西之战,汉军采用了从临津渡口过黄河,沿着涧水北上越过祁连山脉东段的分水岭的方法。这一次,何东选择从东边绕过分水岭,自己率轻骑兵过谷水,沿沙漠边缘进入匈奴人腹地进行包抄,防止其逃窜。这一战术来自匈奴,休屠王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反应,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一战术的运用,使得何东以最小的损失消灭了谷水河以东的匈奴人,其贵族和高级文武官员全都被俘虏,基本丧失了对河西走廊东部的控制。
何东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在接下来的长途奔袭中,何东率部对沿途的匈奴小部落进行了扫荡式的征服,面对强大的汉军,形不成战斗力的匈奴人只有悉数投降的份了。在居延海虽说遇到一些困难,也只是有限的抵抗,没有多大威胁。
汉军以极快的度进入焉支山麓,铁骑自地平线如潮水般涌来。
小股的匈奴士兵心惊胆战调转马头往后奔逃。
战马在草原上奔驰……
在焉支山下,侦察人员向何东禀报:“启禀将军,焉支山周边的匈奴被击溃,休屠王跑了,焉支城已经被我控制。”
何东下令:“兵分四路寻找匈奴主力,特别是浑邪王的人马更要探清下落,那将是我们最后的决战。”
此时公孙袤率领的另一路进攻大军也旗开得胜,汉军追击,一些匈奴残兵逃窜。
公孙袤在马背指挥:“抓几个俘虏问询一下。”
士兵领命而去。
旷野地,数顶匈奴人的毡房散落。
公孙袤率汉军骑士狂奔而来。
毡房内的匈奴人跑出,四处逃窜,汉军士兵追击。
汉军在戈壁安营扎寨。
何东营帐里,一将领禀报:“报告何将军,派出的人马回来了,暂时没有找到匈奴主力。”
何东问:“休屠王依旧不知所踪?”
另一将领从帐外走进:“禀告何将军,公孙袤将军率兵几百里,剿灭了匈奴一处营地,倒是活捉了两个匈奴贵族,其中一个是右贤王的叔叔,一个是他的军师,右贤王并不在帐内。”
“我向陛下立了军令状:不灭匈奴,决不收兵!”
少年英雄的治军思想只有进攻、进攻、再进攻,他训练的军队顽强、勇猛、奋不顾身,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后退半步。但找不到匈奴主力,这是他最为忧心的事。他知道自己的将士们是勇敢的,也是无敌的,可匈奴人到底去了哪里呢?
何东深邃的目光在思索。
随后公孙袤与何东汇合,两路大军继续寻找匈奴主力进行决战。
祁连山顶因了前些日子的阴雨,已是皑皑白雪,山脚下深秋时节草叶黄。十多个骑马的匈奴牧羊人驱赶一群庞大的羊群走来,掀起尘土飞扬。
山包后有两个汉军探子露出面孔,悄然跟踪。
一汉军探子:“距离拉远些,隐蔽跟上。”
垭口处,羊群进入,有匈奴士兵隐藏在山崖了望,视线里戈壁滩空空荡荡,有旋起的风柱卷裹沙尘、乱草扶摇直上。
躲在土坎下的几个汉军探子装扮成牧羊人,悄然向另一边包抄而去。
垭口内侧,汉军探子绕道迂回上山。
到了山顶,汉军俯瞰谷地,河水潺潺,烟雾缭绕,山崖下的空地上架起数口大锅,下面柴火熊熊燃烧。一些匈奴兵忙着宰杀羊只,更有大片的营帐布满开阔的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