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少年拿云志 > 第七章 龙门山记(第5页)

第七章 龙门山记(第5页)

多少天骄化枯骨,将身铺作尸骸路。

寞,寞,寞!

终究寂寥。

但立于问道广场上,事实上最先引人注目的尚不是广场中央的这座玉碑,而是那初临山顶便可遥遥望见的,刻凿于远处山巅绝壁上的一尊露天巨大石佛造像,其予人以一种异常鲜明而圣洁之感,显得睿智且慈祥,令人敬而不生畏。

大佛通体高约一百七十余丈,造像盘膝而坐,身着通肩式袈裟,胸前的衣纹褶皱呈不规则的水波涟漪状散开,内层弧线较浅,外层弧线较深,一层一层由着胸前延伸至腹部位置。

佛像头颅则约莫有四十丈高下,其头顶呈现出大小均匀的一圈圈波状发纹,佛面显得丰润圆满,透着一股大自在安详之意,其鼻梁高挺,唇角饱满,耳朵下垂近有两丈长,下颏则略向前突,而眉弯似新月,目若微微凝视下方,仿佛正在注视着问道广场处。

大佛又将右手掌竖于胸前,掌心朝外,呈拈花状,左手则横于膝上结「说法印」,亦叫「转法轮印」,其拇指与食指相扣成环形,作策划指示状。

整尊佛像面容端庄又似乎微微含笑,笑容中若藏有无尽慈悲一般。

只是可惜。

这大佛的笑容,仅有半面。

而这佛面的一半残缺并不对称,其左上侧头颅已大半不见了,豁口已然至于右侧眉头,全然不见那左半边之眉眼,而鼻头若存,鼻根处则约略削去有一半,至于双唇和下颏处,倒是保存得较为完整。

道是当初此地,曾有位青衣女子出手打碎了佛像半面。

而今,便只余半面。

但这半面的佛,仍旧并不显出丝毫狰狞来,依然慈悲,一如往常。

可见,佛之慈悲在佛。

却不在佛面。

而在佛里。

此石佛存在的具体年月已不可考,但其存在的时间远早于此山更名为龙门山很久以前了。

当年良匠,凿石夺天工。

万劫残痕今犹在。

悬崖上见,仙佛凌空。

只惜已半面。

有诗赞曰:

山壁崭岩断复连,清流澄澈俯伊川。

石佛遥遥碧波上,白云奕奕翠微边。[④]

……

今日。

玄历2615年。

六月初三。

北州龙门山,晴。

宜赶路。

忌杀人。

三日后,跃龙门。

——————

————————

[①](宋)张载《正蒙·乾称篇》曰:“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②]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90页。)

[③]《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④]此诗系潜龙化用而来,初唐诗人宋之问《龙门应制》原诗为:“山壁崭岩断复连,清流澄澈俯伊川。雁塔遥遥绿波上,星龛奕奕翠微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