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好看吗 > 二议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第1页)

二议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第1页)

&1t;divid="nett_tip">最新网址:在****大佬的《驳fanqianyu1ei关于为袁崇焕辩护一文》中,我又指出了其篡改史实的13个地方并请其回答。****大佬的回复又一次上演了一套答非所问和篡改编造历史的精彩表现。现试撰此文,以还原真正的历史。

第1问、锦州的取舍在“宁锦大战”以后是有定论的。

——什么定论?你把天启皇帝的最后裁决藏起来干什么?底下一些贪生怕死的官员被皇帝否决了的言论,到你嘴里反倒成了定论了?

=====================

对于这个问题,****大佬用的是答非所问的伎俩,把他筛选和编缉过的“史料”贴上了一大堆,却始终不敢拿出天启的裁决。“关门之倚宁远,宁远之倚塔山、锦州,皆层层外护,多设藩篱以壮金汤”。此外,命令杜文焕驻宁远、侯世禄驻塔山、尤世禄驻锦州,“都要各守信地,修筑城池,操练军士,实心料理,以战守急图,不得妄分彼此。”《熹宗实录》天启七年七月。

****大佬把争议过程中部分官员将领弃守锦州的言论摘出来冒充“定论”,却把天启最后的裁决给藏了起来,学风和人品实在是不堪的很。

此外,****大佬还把第二年明军放弃锦州作为一个“证据”,一个边防政策争论能持续一年吗?这也太贬低明朝的行事效率了,而且简直是把天启皇帝的圣旨当作空气。崇祯元年五月王之臣私自弃守锦州,是得到朝廷允许的吗?如果是的话,七月的时候王之臣就不会因此被崇祯催促罢免了(以袁崇焕替王之臣的方案四月就提出来了,但是朝中的阉党还是一直拖延,但是当王之臣出了这个大错后,阉党就再也拖不下去了)。此事还连累到满桂被调任大同总兵。

第2问、兵部侍郎霍维华虽然认为锦城不能轻易放弃,根据众将的异议他也不能不总结为:“贼至,则坚壁清野以待。”

——又玩断章取义的把戏了?上下文都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

对于这个问题,****大佬仍旧是坚持不拿出霍维华的原话,只坚持原来的曲解。

霍维华的原话是什么呢?整个奏折很长,在《熹宗实录》里面有两页。我就先抄两句出来,“锦州不可不守。夫全辽疆土期于必复咫尺,岂可异议?况向以修筑未完之日尚能据以挫贼,今乘此战守已胜之余,何难凭以自固!”“塔山不可不城。锦州既在必守,而联络于宁锦之间者惟塔山。”

霍维华完全和阎鸣泰等人持相反立场的,****大佬居然能把霍维华的洋洋数百字的话截取了九个字出来后说成了“根据众将的异议他也不能不总结”,指鹿为马的功力已经远远出了他的祖师爷赵高了。

****大佬的这段文字是从capo1234的《崇祯二年己巳之变》中拷贝而来的。capo1234的原文是“兵部侍郎霍维华比较得失后,仍然觉得‘锦城已守有成效,决不当议弃。’但他也提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说‘贼至,则坚壁清野以待。’”虽然capo1234也是倒袁派的一员,同样玩了把天启皇帝的裁决藏起来的把戏,但是霍维华的立场他还是不敢混淆的。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还真是千古至理,****大佬的脸皮比他的前辈就厚的多了。

霍维华说的“坚壁清野以待”其实是正解,袁崇焕的宁远大战和宁锦大战就是这么做的。霍维华总结的办法也不止这一条,大致有:“一曰锦州不可不守”,“一曰塔山不可不守”,“一曰火器不可不练”,“一曰车营不可不备”,“诸营皆以车为主,充以步卒,以尽火器之长,中藏马兵,可以妙出奇之计,进凭以攻,止据以固”等等。

第3问、驻守该地的总兵尤世禄称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

——看不懂古文?这个是锦州不可守的理由?

======================

对于这个问题,****坚称这是“前线将领的意见”,却回避了这个意见是否当得上锦州不可守的理由。

尤世禄此言其实足以称得上好逸恶劳。后金的铁骑都没摧毁锦州,一场暴雨就能让城池损坏到了不能驻守的程度?顶多不过是城里的兵营暂时不堪居住罢了。但是,明朝让你到锦州不是让你来休假疗养的,而是让你守卫在国防第一线的。上甘岭猫耳洞都能坚守,何况是锦州这花了巨大人力物力筑起的坚城。尤世禄自己也没好意思以这个原因提出就此撤守锦州,他的原话是“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今暂驻杏山”。杏山也是锦州防线的一环。但是后面这一句****大佬却故意省掉了,尤世禄要求暂驻杏山的奏折,被他断章取义为整个锦州防线都不能驻守,甚至更进一步,把尤世禄在雨季的临时要求解释成为尤世禄认为锦州的地理形势不能防守。

第4问、驻塔山守将认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别所”

——上下文,上下文!老玩这种把戏烦不烦?

======================

和上面第3问一样,这个内容也是记载于《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原文是“侯世禄谓,塔山低凹,迫近高山,非可守之地,其城池亦且修筑未完,意欲移植别所。”侯世禄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地理不佳,一个是城池修筑未完。但是到了****大佬这里,第二个理由就给屏蔽去了。塔山也不是锦州,在地理位置上差不多是锦州和宁远中间的地方。****大佬很喜欢用来举例说明的辽沈大战之“塔山阻击战”就是生在这里。塔山不可守的话,四野怎么阻击的?侯世禄此人还有一件极为出名的事迹是生在崇祯二年。北京保卫战中,袁崇焕带着辽东军守广渠门,侯世禄就带着自己的宣府兵协同满桂的大同兵守德胜门。开战以后,侯世禄当先逃跑,宣府兵全军跟随溃散,导致满桂孤军作战,再加上城头京营火炮误伤己军,最终导致德胜门大败。如此一个贪生怕死之辈,从他嘴里说出来的塔山不可守的理由有多少可信度?

尤世禄和侯世禄这两个意见并非是各自单独上奏的。他们实际上是把意见提交到蓟辽督师王之臣这里的。王之臣也就是一年之后撤守锦州的决策人。但是在天启七年七月,他在上报此两人的请求后,紧接着就在后面说出了自己的处置方案,“臣思各帅信地已定,自当有进无退,岂得移易。地利失险则人心不固。容臣临时相势,酌处其粮料储备,各宜广宜预,不可须臾缓也。”显然,王之臣此时也是坚决守御锦州的。但是这些内容,****大佬是通通选择性剔除的。

第5问、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

——这家伙是什么鸟人,你倒是给大家说说啊?他怎么闹到给充军的,恩?就凭这个家伙的立场,凭老命反对孙承宗的方略,有什么奇怪?

======================

****大佬的回答是“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也预见到了以后凡是在锦州作文章之人都栽大跟头,这就是袁崇焕和洪承畴,他反对得很有道理,可惜最终袁大人还是走向了错误路线。”但是,阎鸣泰是什么人他却始终回避了。

先来说说****大佬这次回答的可笑之处。阎鸣泰这次的上书是在宁锦大战之后,对于袁崇焕来说,怎么会是“预见到了以后凡是在锦州作文章之人都栽大跟头”?也不知道****大佬是真的搞不清历史事件生的先后顺序呢,还是故意颠倒因果前后。在锦州守卫上,洪承畴吃了一个败仗是没错,袁崇焕的宁锦大捷也叫“栽大跟头”?****大佬还一再用一年前袁崇焕的奏折篡改了时间为毛文龙争功呢,“栽大跟头”的事也要塞给你衷心敬仰的毛帅吗?

阎鸣泰此人是标准的阉党,崇祯收拾了魏忠贤后就把他配充军,罪名就是此人在他的蓟辽辖区修了十几座生祠。崇祯打击阉党很不彻底,波及的范围很小,阎鸣泰却在其列,可见他在阉党中的地位。孙承宗是东林党核心人物,袁崇焕堡垒推进收复辽土的思想就是秉承孙承宗而来。阉党为了和东林党作对,在辽事上就始终和孙承宗唱反调——只要证明孙承宗的辽事方案错误,就可以推翻东林党在辽事上的一切功绩。因此,高第和阎鸣泰这两个铁杆阉党是反对最为坚决的。这也就是“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的真正原因。

第6问、锦州地处小凌河和大凌河之间,由宁远至锦州时又必须经过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凌河

——先去看看东北地图再来这里瞎掰。

======================

****大佬在这里依旧是坚不认错。

这个问题与另一个“3o问”中的第21问是相同的——因为****大佬经常把重复的东西到处拷贝,所以搞得我针对不同文章会有相同的提问。在

《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兼回****大佬“答3o条”》中,我已经回复过了这个问题,原文复制如下吧:

我让你去看辽宁地图倒好象是错了——大概你看的就是现代辽宁地图。可是在明末辽东地图上,小凌河城是在锦州和大凌河城之间的。千万别告诉我,你说的小凌河是指河流而不是指堡垒——你不是有却月阵吗,河流对明军来说可是再有利不过的地形了,呵呵。

第7问、袁崇焕在“宁锦大战”时无法有效增援赵率教,洪承畴在“松锦大战”时救援不了祖大寿都是因为这个地理缺陷。

——著名的宁锦大战核松锦大战还能瞎掰?回去补补历史。袁崇焕是疲惫后金大军,派出满桂那一万人看数量就知道是牵制的;洪承畴早就能救援祖大寿了,多尔衮给打的那个叫惨,自己去看看《满文老档》怎么写的,最后坐失良机等到皇太极来援,完全是过度保守的错。别拿这两场战事相提并论,一个是一万,摆明就是牵制去的,一个是十三万,先保守后盲动,居然全部被你剥离战斗经过怪到地理去了,你还真是个怨天尤人便秘怪茅厕的理论专家。

=====================

****大佬的回复是“袁大人因为不援救锦州而遭非议辞职是因为牵制了?你编瞎话真有一套。洪承畴为什么会倒霉,那还不是因为锦州这个地形,如果是平原而非这种狭长的走廊,皇太极能那么容易断了明军的后吗?”

在这里,****大佬又开始玩乱扣帽子这个把戏了,“袁大人因为不援救锦州而遭非议辞职是因为牵制了”,居然能从我上面的文字里扯到“遭非议辞职”,实在是联想力丰富。其实,我第一次的陈述已经够清楚了,既然****大佬还在扯歪理,那么就更详细的把这个问题说个彻底。

宁锦大战之所以胜利,松锦大战之所以失败,区别就在于皇太极战术的改变,从猛攻坚城改为了围点打援。围点打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不是地理的要求,而是战力的优势!至少是对围住的“点”和要打的“援”都具有局部战力的优势。否则,既围不住“点”,也吃不了“援”。当然,在总体战力上,也允许比“点”和“援”加起来的实力稍差一些,虽然这样就有些冒险,但是是有可能通过战术的灵活变动打时间差,以达到局部短期内的优势。可是,如果想要围点打援的一方,如果自身实力弱于“点”和“援”的任何一方,这个战术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只除了唯一的一个特例:奇兵的运用。

现在我们先来看宁锦大战。袁崇焕手中主要是宁锦两城,锦州三万兵,宁远三万五千兵,此外还有宁远后方前屯等小城市驻扎的一万左右兵力。战役开始后,山海关的满桂还率领一万兵赶到宁远听从袁崇焕指派,这就是袁崇焕手里的全部兵力。而后金这里,皇太极的前锋部队二万,主力军团四万,基本上是战役一开始就到达了。到战役后期,皇太极还从后方调来了一队增援兵力,史书没有记载具体的兵力是多少。那么,当赵率教的锦州被围时,袁崇焕手中能调拨援救锦州的顶多是四万兵力(起码总要留五千兵守宁远吧)。对于后金军队来说,不论是被围的锦州三万军队,还是可能增援的最大军队四万人,在局部数量上都绝对居于劣势。再加上明军野战能力对于后金而言的脆弱,如果袁崇焕倾全力救援锦州,那么必然的结局是:被围点打援。因此,袁崇焕的决策是,仅派遣满桂的一万兵力佯攻,略一接触就退(“爪篱山之战”伤亡仅6o人),将长期围困锦州的疲师吸引到宁远城下,依靠城池火炮之利,终于取得大胜。

然后再来看看松锦大战。第一阶段,祖大寿在锦州内的守军约有三万人,多尔衮屯田义州逐渐增兵,最后总兵力增加到四万,祖大寿逐渐被困守锦州。第二阶段,洪承畴带十三万大军赶到松山,与祖大寿内外夹击对付多尔衮,明军占据绝对优势。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洪承畴没有彻底击溃多尔衮,打通到锦州的道路,实在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第三阶段,皇太极带领8万大军赶到救援,此时明军总数稍多于清军。但是由于明军被分割成了两块,因此对于洪承畴驻守杏山的13万大军来说,与皇太极的总体实力只是相当。考虑到明军野战不利,因此洪承畴更加小心谨慎的防守,以至于被清军施施然的挖了三道从锦州直到海边的大沟,隔断了锦州杏山所有明军和后方的联系。这时,皇太极出奇兵了:用阿济格带一支偏师夺取了明军囤积在笔架山的粮草。终于,明军军心大乱,洪承畴决定全军撤回宁远。但是撤退行动开始后,明军各部自行其事,丢弃了统一指挥的明军只能被清兵肆意屠杀。松锦大战的败局就此底定。从皇太极援军赶到,至洪承畴大败,总共不过十二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宁锦大战时,袁崇焕无法有效增援赵率教的原因不是地理不佳,而是实力不济。松锦大战前半阶段,洪承畴是完全有绝对实力可以击溃多尔衮的。从《满文老档》记载的多尔衮当时的军报就可以看到,以四万敌十六万的多尔衮是抵挡的多么狼狈。但是过于保守的明军将战事拖延到了皇太极整军来援。皇太极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突出奇兵,彻底摧毁了明军的军心,完成了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

第8问、“宁锦大战”时若非毛帅攻打后金重镇辽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