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婉琴身着白色长裙,气质优雅,声音清脆悦耳,却带着一丝担忧,这并不是忧心此事,而是娄元才走不久,如今还未有音信传来,她是忧虑此事,相比之下,碧湖门密藏之事,她毫不在乎。
刘洵笑了笑,端起一杯茶轻抿一口,这才将此次的细节细细讲来。原来,碧湖门在连水盟内曾是举足轻重的附庸门派,拥有两位金丹修士以及数十名筑基修士,昔日可谓辉煌鼎盛、家大业大。
然而,当年白山内战骤起,连水盟欲悄悄迁至齐云派,却对碧湖门这类附庸弃之不顾。
换言之,他们被连水盟冷酷地抛弃了。
后来,连水盟仓皇跑路后,何欢宗步步紧逼,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时光里,碧湖门无奈之下选择举家北逃,不再困守原地。
可后续连水盟入齐云派失败,只好折返回来坐镇,但此时的碧湖门已然远走北逃,他们见连水盟回来了,而自己想要再回来,却难如登天。
连水盟的现任盟主水令仪,为了收拢连水盟内离散的人心,重新规划权力格局时,故意将北逃的碧湖门排除在外,这无疑是杀鸡儆猴的狠辣之举。
这件事双方的确都做得不光彩。
主家跑路不带附庸,那附庸选择不抵抗北逃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连水盟可以抛弃碧湖门,但碧湖门却不能背弃连水盟,这便是作为附庸的悲哀与无奈之处。
本来被连水盟当做杀鸡儆猴的目标,碧湖门的没落似乎已成定局。
然而,这段时日,在碧湖门势力范围内的碧湖中,有人意外现了一座神秘的密藏。
这下子可就热闹非凡了。
也不知连水盟跟碧湖门究竟是怎样谈判的,反正最终不欢而散、彻底闹崩。
于是,碧湖门广请柬,将这次密藏开启的私密之事,弄成了白山的一大盛事,引得各方势力瞩目,真是精彩的狗血桥段啊。
故而在都了解此事的前因后果后,三人都不禁笑起连水盟的行为来。
刘洵微微摇头,嘴角挂着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总结道:“这连水盟当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初弃碧湖门于不顾,如今却被碧湖门将了一军。”
姜婉琴也是轻笑出声,“确实,连水盟此举实在不明智,这下子可热闹了,各方势力齐聚,他们怕是也难以掌控局面。”
陆执双手抱胸,眼中闪过一丝戏谑:“哼,连水盟自作自受,这密藏之事,他们怕是要头疼不已了,不过咱们是否参加,还需掌门您拿个主意。”
“此番盛会,我们应该参与,不管如何,这是彰显我们清源宗影响力的场合,不能视而不见,让其他宗门看轻了我们,所以我决定参与,只是这人选,你们两位可有推荐?”
刘洵神色肃穆,话语中满是对宗门的考量。
刘洵是为宗门考虑,此举并无不妥。
陆执听闻后,眼中闪过一抹坚毅,开口道:“让我亲自带队去如何?”
“不可,你是我们清源宗的未来,我修为无望,婉琴的潜力也不足,唯有你精进勇猛,有望金丹后期。
这种事情,你不可涉险,密藏之事又诸多蹊跷,还是稳妥起见,派个筑基后期修士,老成持重之辈带队就行了。我不期望从中获得什么好处,安稳渡过就行。”
刘洵的语气坚定,不容置疑,语气中都是对陆执的看护之情,他深知陆执对于清源宗的重要性,不能让他轻易陷入未知的危险之中。
陆执微微皱眉,似乎还有些不甘心,但看到刘洵那坚决的态度,也只好暂时压下心中的念头。
姜婉琴在一旁静静听着,眼神中也流露思索之意,几息之后,她犹豫道:
“不如将这个机会,给姜葵吧,她大限已至,搏一搏也是好事,就算失败,那也无憾了。”
“姜葵?”
刘洵神情复杂,这一位的存在,在清源宗内已经是禁忌了,一般大家都不会主动提起,当年方清源将姜葵带入清源宗后,就不在过问,这么多年来,姜葵一直闭关苦修,多年不出来一次。
这次要不是姜婉琴提起,刘洵自己也忽视了她,而看陆执的神情中多了几分好奇,就足以得见,姜葵的低调与这般没有存在感。
陆执对姜葵不熟悉,毕竟这是涉及方清源的恩怨纠葛,而陆执严格来讲,已经是清源宗的第三代。
听闻此言,陆执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疑惑与思索。
对于那段久远的过往,他只是偶尔从宗门老人们的只言片语中听闻过,却从未真正深入了解。
“也罢,就将这次机会给姜葵吧,也算对当年有个交代。传我命令,此次碧湖门密藏之事,由姜葵带队,然后挑选些宗门内大限将至的修士,谁愿意搏一搏,那就去吧,除此之外,任何年轻力壮之辈,皆不能参与此事。”
刘洵的话语坚定而决绝,仿佛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他的眼神深邃而凝重,似乎在回忆着那些曾经的岁月。
随着刘洵的命令下达,清源宗内顿时掀起了一阵波澜。
那些大限将至的修士们,心中既有着对未知的恐惧,又燃起了一丝希望的火花。
他们明白,这或许是他们最后的机会,是一次生死之间的赌博。
而年轻的弟子们虽然心有不甘,但也理解宗门的决定,他们知道,这是为了保护他们,为了清源宗的未来。
于是,在刘洵这样的命令下,一艘满载头花白老人修士的飞梭,从清源宗出,驶入碧湖门的湖畔旁。
此时,岸边已扎下无数临时营地,各式各样的防御护罩点亮了夜空,将团团围拢的湖面照得五光十色,煞是好看。
又不时有兽船、修士等等穿梭飞过,一片繁忙景象。
姜葵缓缓下了飞梭,目光看向远方,那里正是连水盟的主城所在,当年自己年轻时,还在此采购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柄二阶飞剑,如今思来,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