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两京十五日舞台剧 > 第十四章(第1页)

第十四章(第1页)

第十四章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一日庚寅。

此时正值午后未时,一天之中日光最盛之时,偏又赶上天无薄云。热力毫无遮掩地泼洒下来,宽阔的漕河被照得一片明晃晃,极为耀眼,仿若一条从坩埚倒入化渠的明亮铁水。

黏腻的湿气从小船四周的水面蒸蒸而起,自乌篷的孔隙钻入船中,紧紧糊在乘客们裸露的肌肤上,像一层浸透了米浆的竹帘纸,让人艰于呼吸,困于挪移。按说小船已进入淮安府境,气候只该比南京更清爽才是。

之所以如此闷蒸,并不完全是天时之故,也有人力之功。

倘若有乘客不惮曝晒,站在船头远眺的话,他会现这一段漕水风景与别处大不相同。之前从瓜洲至宝应县,运河两岸植被十分繁茂,不是堤上柳荫成排,便是滩边大片芦、茭、菹草丛生,满目皆是浓浅不一的活绿,令人心胸舒畅。

而此刻的漕河两岸,半点绿意也见不到。

所见之处,皆是土黄、暗褐、黑灰色的交错对叠。土黄是连绵不断的夯土堆料台与船坞,暗褐是鳞次栉比的工坊棚舍,黑灰色则是高高飘扬在工坊上空的炉烟。随着小船行进,不时可以见到无数匠人像蚂蚁一样攀附在各种巨大的龙骨之上,锤凿锛斧交相飞舞,叮当声不绝于耳。河面之上,弥漫着刺鼻的桐油与石灰味道。

这等烟火燥景,也难怪乘客们觉得口干舌燥,胸中闷火中烧。

“公子,这一带船坞侵占了不少浅滩,咱们只能走水道中线,时刻避让大船,所以度会慢一些。”郑显悌头戴斗笠,手执长篙,转头对乌篷里说道。

朱瞻基从乌篷里不情愿地探出头来,向岸边扫了一眼,道“怎么这么多船厂”

郑显悌道“淮安这里有一座清江督造船厂,所有南直隶和浙江、湖广、江西的里河漕船,都在这里营造,造好了就直接顺着漕河开去各处卫所了。不过,咱们现在看到的,只是浙江厂的一部分,中都、南直隶的大厂,还在北边的清江县呢。”

眼前的景色已十分热闹,若这只是区区一厂,那整个淮安的造船工地该是何等壮观朱瞻基想到这一点,顿觉舒心,这说明国力犹盛啊。

吴定缘对船景不感兴趣,道“这船能开到哪里”

郑显悌答道“咱们刚过宝应县的瓦店铺,再往前走个一二十里,便是石家荡。再往前就不成了,船头没有票牌,河上巡检会直接拿人。”

“我们要在那里下船吗”

“石家荡旁边有一条清溪沟,我的船能拐出运河,顺沟再把你们向东北送出去六里路。接下来,你们就得登岸自己走了。”郑显悌怕他们误会,又连忙补充道,“那边不是官道,但有一条大路直通淮安城里,也就二十几里路。”

“不妨,你们辛苦了。”朱瞻基抬了抬下巴。郑显悌忙空出双手来打躬作揖,他哥哥郑显伦在旁边撇撇嘴,依旧划动着船桨。吴定缘犹豫了一下,递给他们一枚珍珠,郑显伦正要收起来,郑显悌却连忙使了个眼色,说我等是为了报恩,怎么还要收恩公的船资。

他估计早就对朱瞻基的身份起疑,与其此时收了实惠,不如表现得大方一点,赌一场未来的富贵。吴定缘一听,立刻把攥着珍珠的手缩了回去,反正将来赏赐也是朱瞻基出钱,就不必动用他的积蓄了。

要说这两兄弟也是着实辛苦。他们在瓜洲带着太子四人上了自家的乌篷船后,一路北上。从二十日清晨开始,日夜兼程,穿行了泰州、宝应十几个湖泊,在二十一日下午抵达淮安县境。两日之内,行了近三百里路,确实比寻常骑马快多了。

乌篷船又走了一个时辰,在一处废弃的草场旁停住。这草场本是给百户卫所安置的窝铺,后来百户卫所搬迁,这里没人苫草修补,遂荒废至今,成为私贩流民的中转之地。

众人下了船,正要跟郑氏兄弟告别。不料,于谦忽然喊道“你们两位等一等。”

他这一开口,朱瞻基和吴定缘才想起来。这位大嗓门一路上出奇地安静,既没有喋喋不休地劝谏,也没引经据典地介绍地名典故,一反常态地待在乌篷里呆,似乎在思索什么。

于谦让那两人在船上稍候,然后走到太子面前“之前那两个船户在,臣不能明言,如今有一件要事,要与殿下商议。”说完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递了过去。

朱瞻基一脸诧异地接过信来,一看到信皮上“谯郡张泉”四个字,脸色立刻变了。

别人不知道,太子可太清楚这个谯郡张泉是谁了。谯郡即今日之永城,那是他母亲张皇后的乡贯所在。张皇后有两位亲生兄长,分别是彭城伯张昶与惠安伯张升,除此之外还有一位自幼养在家里的族弟,叫张泉。

朱瞻基的这个小舅舅不是直系,没有爵位,闲居在京城。不过,张泉允文允武,丹青书法、金石音律无一不精,也爱好骑射田猎,加上他长袖善舞,与各色人等都来往甚密,在京城颇有名士之名,众人都称他一声“张侯”。太子很喜欢这个擅长各种玩乐的舅舅,两个人感情甚笃。

以张泉的交际,跟淮左大儒通个信并不奇怪。可在这个节骨眼上,这个巧合透着几分蹊跷。

外头日头太晒,朱瞻基拿着信走进附近一间草庐,在一处废灶台上坐定,迅拆开。现里面只有极薄的一张短笺,折痕甚重。信里一手漂亮的颜体,确实是张侯手笔。信里的内容,除了例常寒暄,只是略谈了下左传经义,向郭纯之请教“郑伯克段于鄢”里关于“克”字的理解,以及请他去南京探望一位叫储东的故友。

朱瞻基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也没看明白这信特别在哪儿,他甚至把信笺举起来对着阳光,亦无隐文。

于谦道“您看这日期。”朱瞻基歪了歪头,现落款日期,竟是五月十二日。

“咦”

太子终于觉察到古怪之处了。洪熙皇帝五月十一日不豫,张泉身为外戚,次日怎么还有闲情逸致跟人讨论经学

朱瞻基看看于谦,知道他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只是恪于臣子之道不好说出。而于谦不愿意说出的事,只有那一件太子想到张皇后的密信里,用的是一方藩王“亲亲之宝”,而张泉的信里讨论的经义,是“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觊觎君位,被兄长在鄢地击败。

两处暗示合在一块,结论简直呼之欲出。这一切的幕后主谋,不是越王就是襄宪王

“可是张泉为何要写给郭纯之郭纯之又为何带去给汪极”朱瞻基有些口干舌燥。

于谦道“殿下您细想,张侯平日闲居京城,宫中出事之后,他恐怕是唯一还能自由活动的人。臣妄自揣度,很可能是张侯觉察宫中情况不妙,果断以隐语传书,让郭纯之借汪极之手来向殿下示警。你看,信中让郭纯之去南京探望故友储东,名字拆开,岂不就是储君东宫之意吗”

这话略有弯绕,不过朱瞻基很快便能理解。张泉与郭纯之一直有联系,而郭纯之与汪极是世交,汪极作为扬州巨贾,太子路过时一定会设宴款待。张泉想要通知太子,这是最快的一个办法。

至于说汪极也参与了阴谋,这却不是张泉所能预料的了。

朱瞻基泄气道“舅舅对我好,这我知道,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于谦笑道“其实这信不是重点,而在信角。”

“嗯”

朱瞻基再定睛一看,现右上角似乎有一团污渍,看形状与颜色,似乎是鸽子屎与蜡渍的混合。

“飞鸽传书”朱瞻基神色一动。

“不错。从信笺折痕来看,这不是寻常的合掌折,而是屏风密折,应该是为了便于放入信鸽腿上的小筒里,用蜡丸封住。这封信,应该是张侯飞鸽传给郭纯之的。”

太子除了斗虫,对养鸽子也颇有心得。他激动地抓住于谦的肩膀“飞鸽有来必有往,我舅舅既然有鸽子去郭家,郭家必然有回鸽到京城我们写封信到郭家,就有办法跟舅舅联系上了。”

太子想到这里,眉宇之间的郁气消散了不少,眼角甚至沁出些许湿意。

之前他最郁闷的是,对京城动态一无所知父皇是生是死母后是囚是纵两位藩王有何手段那一干重臣到底在干什么他一概不知,几乎是闭着眼睛往京城这摊浑水里扎。

若与张泉见到,便能从舅舅这里获悉第一手资料。帝位争夺这种事,往往一丝微弱的情报偏差,便决定生死。当年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入宫,不知玄武门守将常何已被李世民收买,结果惨被杀死,就是显例。

朱瞻基从宝船遇难开始,遭受到了一连串沉重打击,孤立无援,心境残破不堪。此时终于有机会联络上一位亲眷,有如久旱逢甘霖。那种将见亲人的感动,是于、吴、苏几人所无法取代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