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宋朝小日子千年前的人间烟火全文阅读 > 春节 宋朝居然有春晚(第1页)

春节 宋朝居然有春晚(第1页)

春节:宋朝居然有“春晚”

春节,是中国农历的第一个节日,所以叫作“元旦”,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意思。我们现在的元旦,是指公历的1月1日,而农历的正月初一则改称“春节”,这是民国时期才形成的叫法,古人所说的“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即今天的春节。

春节是农历年的第一天,而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一个节日,叫作“除夕”。除夕与春节连在一起。所以,我们对宋朝春节的介绍,也从除夕开始吧。

除夕这一天,宋朝人家家户户都要洒扫门庭,贴门神、桃符、年画,祭拜祖先。宋代的“桃符”,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春联”,因为以前的春联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写在桃木板上,所以叫“桃符”。王安石有一首诗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便是:在热闹的爆竹声中,旧年的最后一天即将结束,人们祈望新年生活更美满,家家户户都忙着换上新的春联。

吃过年夜饭之后,宋朝人迎来了彻夜不眠的大年夜。

我们知道,宋朝时候,火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人们利用火药制成响亮的炮仗、璀璨的烟花,在节日里燃放,图个热闹与喜庆。宋朝人过年,当然也要放鞭炮与烟花。除夕之夜,宫禁之内,爆竹最响,如同滚雷,响彻里巷。皇室使用的炮仗不但响亮,造型也非常华丽,制成人物、果子的样子,甚至做成屏风,绘有“钟馗捉鬼”之类的图案,点燃后可连响百余声。民间市井,也是灯烛烟花“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

大人们通宵不眠,围炉团坐,吃吃果子、糕点,聊聊天,这叫“守岁”。好玩的年轻人会聚在一起,燃起灯烛,玩起纸牌,会有一点小赌注,宋朝人叫作“试年庚”,即根据输赢来测试新年的运气如何。这是一种小游戏,不可当真。

至于孩子们,肯定在家里坐不住,都跑到外面,绕街唱儿歌:“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卖尽多送,要赊随我来。”这叫作“卖痴呆”,儿童以此互相戏谑,但也寄托着人们希望孩子来年变得聪明的愿望。

对了,我们现在过除夕,习惯看“春节联欢晚会”。那么宋朝有“春晚”吗?不太严格地说,宋朝是有“春晚”的。因为按照宋朝惯例,每年正月初一,朝廷要举行国宴,参与宴会的有皇帝、文武百官,以及辽国、西夏、高丽、大理等派来的“贺正旦使”。席间,照例有教坊艺人献演歌舞、百戏、杂剧等文娱节目。这一套在春节国宴上表演的文娱节目,我们不妨称为宋朝人的“春晚”。

宋朝的春节国宴,照例要喝九盏御酒,每喝一盏酒,欣赏一段文娱节目。第一盏酒与第二盏酒的节目,都是歌舞表演。第三盏酒表演的节目,是非常精彩的“百戏”。这时候,宴殿上要搭起几根戏竿,为什么要搭起戏竿呢?因为宋朝的“百戏”,是指上竿、跳索、倒立、踢瓶、筋斗等,都是在戏竿上表演的,类似于今天的杂技。

第四盏酒,是教坊艺人大合唱。第五盏酒,则是教坊小儿队献演的大型舞蹈,小儿队由200多名年约十二三岁的少年艺人组成,他们身着绯绿、紫青色花衫,手执花枝,分成四列进场。领头的四名紫衫少年手举贴金牌子,牌子上面写着要表演的舞蹈名称:“仙山来绛节,云海戏群鸿。”

小儿队跳舞完毕,退场,紧接着,教坊艺人上来演杂剧。宋朝的杂剧,是简短的滑稽表演,又叫“滑稽戏”,同今日的相声、小品差不多。宋朝艺人演滑稽戏,喜欢将时事编入戏中,专拿高官开涮。我们耳熟能详的宋代权臣,如王安石、蔡京、秦桧等人,都曾被杂剧艺人狠狠讽刺过。

为了让大家领略一下宋朝艺人大胆讥讽时事的风采,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宋徽宗时期内廷表演的一场滑稽戏——

先给你介绍一下,接下来要登场的三名教坊艺人分别饰演儒生、道士与僧人,各自解说儒家、道家与佛家的基本教义。

儒生:“我一介儒生,平生所学,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仁、义、礼、智、信,这叫作‘五常’。”

道士:“我一介道士,平生所学,也可以用五个字概括:金、木、水、火、土,这叫作‘五行’。”

接着,轮到扮演僧人的艺人说话,只见他双掌合十,再缓缓开口说话:“你们两人所学,都是老生常谈,不值得夸耀。”

儒生、道士:“大师,你平日所学,又是什么?”

僧人:“我平生所学,也可以用五个字概括:生、老、病、死、苦。”

儒生、道士:“你这不也是老生常谈?”

僧人:“你们不懂。这五个字含义深奥得多,你若不服,可以问我。”

儒生:“好。我问你,什么是生?”

僧人:“生,是指学生。今天的学生幸福得很哪,吃得好,住得好,还有助学金,考试通过了,还能获得官职,前途无量。朝廷给书生的待遇,也太好了。”

儒生:“有点意思。那什么是老呢?”

僧人:“老,是指老人家。今天的老人家也很幸福啊,朝廷在各地都设立了福利养老院,让贫困老人免费养老。”

道人:“什么又是病?”

僧人:“病,是指病人。今天的病人也有福气啊,朝廷给他们设立了福利医院,免费施药、治病。”

道人:“什么又是死?”

僧人:“死,指死者。人皆有一死,有的人死无葬身之地,非常不幸,但朝廷修建了福利公墓,收葬贫穷的死者,他们也算有福气。”

儒生:“那什么是苦?”

听完这个问题,饰演僧人的艺人闭上眼睛,不回答了。扮演儒生与道人的艺人再三追问:“你说呀。什么又是苦,你倒说说看。”

僧人叹了一口气:“唉,只是老百姓受得无量苦,为了支付福利成本,承受了苛捐杂税。”

原来,教坊艺人演这出戏,是讥讽宋徽宗与宰相蔡京当时推行的“国家福利政策”,导致税负沉重,老百姓因此遭受“无量苦”。宋徽宗听后,也连连叹息,没有怪罪艺人。

不过,宋朝艺人在“春晚”上表演滑稽戏,还是要讲点分寸,不敢太过于戏谑,因为有外国的使者在场,不可有失体统。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外国使者在场,艺人的表演会很放肆。

滑稽戏是在喝第五盏酒时表演的。第六盏酒的节目,则是大宋“皇家足球队”的表演赛。第七盏酒,是教坊女童队献演,女童队由400余名“容艳过人”的妙龄少女组成,表演形式跟小儿队差不多。第八盏酒,是唱曲子。饮至第九盏酒时,大宋“皇家相扑手”上场表演相扑赛。

宋朝“春晚”不但有文娱表演,还有节目主持人,或者说,有报幕员。记得我读小学时,每年六一儿童节,学校会举行文娱会演,各个节目登场表演前,总是有一个或一对打扮得很漂亮的报幕员出来报幕。我小时候特别羡慕那些能登台报幕的小朋友,心里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走上舞台。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原来宋朝也有文娱会演,也有报幕员。

宋朝的报幕员,叫作“竹竿子”。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因为他们登场报幕时,总是手持一根“竹竿拂尘”,就是带叶子的竹枝。

“竹竿子”一般在第四个节目上演之前才登场。登场后,“竹竿子”要先致词,讲一些吉祥喜庆的祝福语。然后,用朗诵腔报幕:“东风送来了春天的旋律,舞者迎来了春天的阳光。我们饮酒迎春,我们载歌载舞。有请教坊艺人献演大合唱!”

说明一下,这段话我们翻译成了今天的“报幕体”。原话是文绉绉的“四六体”:“东风应律,南籥在庭。饯腊迎春,方庆三朝之会;登歌下管,愿闻九奏之和。上悦天颜,教坊合曲。”

“竹竿子”在台上念的致词、报幕词,叫作“教坊词”,通常由文笔美妙的翰林学士撰写,我们熟悉的苏东坡苏大学士,就写过好几套“教坊词”,比如元祐四年“春晚”的《紫宸殿正旦教坊词》,就是苏东坡写的,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1089蛇年紫宸殿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串词”。

第四盏酒、第五盏酒、第七盏酒表演的节目,都有“竹竿子”报幕。第九盏酒饮毕,相扑比赛表演结束,“竹竿子”还要登台致谢幕词:“难忘今宵,盛世的歌声我们同分享;难忘今宵,明日的乐章我们再谱写。让我们拜别陛下,尽欢归去!”

至此,宋朝的“春节联欢晚会”降下帷幕。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宋朝的“春晚”跟现在的春晚是不同的。现在的春晚有电视直播,所有人都可以收看,而宋朝“春晚”是在内廷表演的,观看的人只有皇帝、大臣与外国使者。

那么,宋朝有没有让大众观赏的联欢晚会呢?也有。不过,不叫“春晚”,而是“元宵联欢晚会”。原来,按大宋习俗,元宵节放灯期间,东京皇城的宣德门广场上,会用竹木、彩帛搭建巨大的灯山,一入夜,灯山万灯齐亮,将整个广场照得如同白昼。元宵二鼓时分,皇帝也会驾临宣德门,乘着小轿出来赏花灯,然后登上宣德门城楼,观赏“元宵联欢晚会”。宣德楼下早已搭好一个大露台,诸色艺人就在露台上表演文娱节目。老百姓则围着露台看演出,君主与万民同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