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极乐园帖子 > 第一章 故园如梦(第3页)

第一章 故园如梦(第3页)

宋明走进他的母校宋庄中学,他在这里从少年到中年,从学生到教师,度过了一生中最好的年华。

那学校大门已锈迹斑斑,门柱上的瓷砖已多处脱落破损。门口里面西侧的小卖铺的木窗已变形扭挒,有一扇窗已摇摇欲坠,和那小卖铺的主人文芳一样,已丰韵随风芳华不再。

他被眼前校园的荒凉破落呛着了,满院尽是荒草,草丛中几只麻雀惊飞。

大路两旁的紫荆花树倒长得葱葱郁郁。他的青春也曾在这紫荆花上缤纷盛开,他的梦想曾在校园中金黄的银杏树上炽热燃烧。

他一步一步走进校园深处,这曾经人声鼎沸的校园此时静得诡异。宋明突然脚步有些沉重身体却有些飘,就像他小时候扎进了宋庄北面的湖水中那样,身体突地悬空没着没落,鼻腔被湖水呛得像被什么怪物咬住拧了几圈一般酸疼。

老校角落的木架子上,那口老铁钟还在,虽外表黑漆黑漆,竟没有多少锈蚀。只是那钟锤下的拉绳已风化,一碰成灰。

当年,王凤孝先生,王敬琛校长,以及倒在讲台上的王敬琛校长的父亲等王家几代老校长,都曾一次一次一声一声敲打过这口铁钟,学生们闻钟而动,像一群群小鸟一样轰轰嗡嗡叽叽喳喳地聚来散去。

宋明悠动钟锤,当,当当,那清脆的钟声依旧,没有一丝改变。这钟声熟悉而亲切,荒凉而悠远,仿佛敲开了一扇门,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那些曾经生这里的故事,那些笑那些泪,那些说不出的痛和那些难以言说的不堪,都在那一声声清脆悠扬的钟声里一次次的荡漾开来又荡漾开去。

嘴角总是挂着一根劣质香烟的袁新林老师,仿佛正从拐角处匆匆走来。他依旧是探头含胸哈腰驼背,手里抱着一沓作业腋下夹着一根秃头少皮油光亮的教鞭。依旧是烟不离嘴嘴不离烟,说话时那支香烟随着嘴唇跳动,让你不由担心那烟头会像活泼淘气的猴子一样一下跳到他的鼻头上。

在大道边的走廊上,宋青山校长那滚圆的大肚子像要从那条老旧的牛皮腰带中挣脱出来。他习惯性地左手叉腰右手夹烟,君临天下般地注视着从他面前走过的老师们。他时常会面无表情的盯住一位教师说道:“你,过来一下子。”然后深吸一口烟,口中出眼睛蛇吐舌般咝咝的声音,一团烟从鼻毛杂乱的鼻孔和门牙黄黑的口中腾云驾雾而出,仿佛烟雾中还会有一帮小妖怪叫着冲出来一般。

现在,曾经的宋庄中学的宋青山校长后来桃源镇中心校宋青山主任,已瘫痪在床多年了,几乎不认得宋明了。

还有那位捐钱捐地创办了这所学校的王敬琛老先生,那时已须尽白,在鼻梁的半腰上挂着老花镱。在毕业典礼的仪式上总会身着盛装,端坐在主席台中央那张他专用的高背椅中,两只枯藤般的手搭在手杖柄上,努力挺直身子,有风轻轻拂过他雪白的胡须,拂过他和这所学校近百年的沧桑岁月。

他走进校园东南中间那排教师小院,忍不住向东边那个小屋望去,那里曾住过曾经的她--方晴。

对于宋明,那小屋已不止是一个红砖的房屋,那方晴也不只是两个方块字,两个美妙动听的语音,它们已成为一潭温柔清凉而又冰寒彻骨的湖,成为让宋明喝得最酣醉得最深摔得最痛的酒,成为他总想纵身而下却又不敢凝望的深渊。

方晴住过的小屋西隔壁住过因晋级而香销玉殒地贺珍玲老师,此后,这间小屋就一直空着。

这个小院里还住过拼命三娘苏秋红老师,桃源镇一枝花杜先枝老师,说话柔声细气的崔滢滢老师,……

李祖翰当年也在宋庄中学教书,现在是南方大城市名校的大教授,是宋庄中学的教师中成就最高的教师,崔滢滢跟着他到了那所大学管理图书。

宋明也走向自己曾和华铮共住过的住宿兼办公室。他的办公室是临近学生活动区与教学楼相对的那排房子最西头,夏日午后的阳光直射西外墙,屋里蒸笼一般,宋明常和华铮光了上身躺在地上。

和宋明同排的全部是校领导,主管教务的冷素芬副校长,刘主任的红颜知己连如萍主任,文芳的相好江文龙主任,亦教亦商张永亮主任,老好人陈富贵主任,还有为人老道的张冠堂副校长,颇富心机扮猪吃虎的刘才厚副校长……

最南边临围墙一排屋子里大都是男教师,袁大烟袋袁新林,铁笔判官韩运来,小李飞刀李祖翰,常常一身猪屎味的董振清……

绕过教学楼后,是宋庄中学的老校区,也是宋庄中学的前身--王家学校。除了几排青砖青砖的教室,东西两侧还有两个小院,东侧是寻梅苑,王敬琛和宋青山都在这里住过。

西侧是无香苑,王凤孝等老一辈教师的住宿办公区,后来,宋明、方晴、李祖翰、崔滢滢和华铮也曾在这里起伙做饭,聊天小憩。

宋庄中学北后院是王家祠堂,那里主要供奉着生活在宋庄和周边附近的王家的先祖,也是宋庄中学最初的校址。

清末光绪年间,王家先辈开始在王家祠堂创立私塾,最初不过三五个自家娃娃,后来人数渐增,到1938扩建成村小学时,学生数增至三五百人。这几十年中,虽然历经变法,洋务,海战,起义,退位,民国,运动,红船,合作,北伐,枉杀,伪满,围剿,雪山,事变,抗日……东南西北,红白黑青,风云雷电,天翻地覆,但对于这片偏僻的乡村来说,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都离他们有些遥远。当这些天崩地裂排山倒海能量巨大的事件从事件中心传导到这里时,已是微波细澜云淡风轻。

喂,听说哪里的那谁谁又闹腾了……

嗯,不知这帮人不知能又蹦跶几天……

听说死了五六万。

胡咧咧,少说也死了十来万……

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你一言我一语,有时几个老头为一句事关家国的闲言碎语的道听途说争得面红耳赤,这就是这些事件对他们这里较大的影响了。这里几乎是被时代遗忘的一片净土。

这里虽然地处中原,向西离太行山不过六七十公里,京广线就从乡东边穿过,但这里的人就是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也没有见过一个什么鬼子,没有见过排级以上的自家队伍。以至即便到了后来的八九十年代,路上偶尔经过一辆迷彩车,都有一群孩子追着看。

所以,以王家祠堂为端的这所学校受到的时代影响很小,中间不但没有随波沉浮,还逐渐展壮大。

1964起,成立高小班级,有了初中班,这一阶段受大环境影响时办时停,学生和教师都没有稳定下来。

真正意义上的中学要从1979年小学可以直升初中算起。

那时小学直升为中学各方面都有些勉强,以小学的资源配置进行中学的运作,校园还是那个校园,教室还是那个教室,教师还是那几位从育红班就开始教她们的教师,一些教师自己都没有正经学过初中内容,边工作边学习备一节教一节的上课。那时,学生流失辍学也过半数,之后,因为学校撤并大班额等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的学生流失持续了三十多年,直到2oo8年后才逐步缓解。

1982年,小学和初中各自独立,王家祠堂成为小学部,前院扩建部分成为中学部。

1986年,宋庄中学成为乡重点中学,小学搬迁到新建的宋庄小学。

199o,宋庄中学再次扩建为六轨制规模,正式校名更改为桃源镇第一初级中学,但习惯上人们仍称之为宋庄中学。

1999年至2oo8年,是宋庄中学的鼎盛时期,学生最多时达到16oo多人,班级人数有的达到9o余人,号称百人班。

之后,随着外出务工和进城人员的增多,乡村人口越来越少,学生也逐年减少。

近几年,整个宋庄小学连带周围三四个村庄,新一年级学生每届只能招到个位数。曾经是桃源镇重点中学的宋庄中学也已空无一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