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试着想要让他满意,我努力地学习骑射,终于,我可以弯弓射箭,在小范围内发无不中。
可是,我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发无不中”,是因为我努力地做到最好,尽量减少射箭的次数。可是这终究是虚的,和高煦他们没法比。
父王还是没有对我另眼相看。
所有人都知道,父王更喜欢的是肖似他的次子,而不是我这个年少时期就已经初显臃肿体态的长子。
父王的子嗣都是母妃所生,而作为长子被父王所不喜的我,得到了母妃更多的关心。
她告诉我,无论怎样,我都是他们的嫡长子,这个,是不会变的。父王只是更喜欢高煦而已,并不是漠视了我不是吗?
我突然就想起了小时候,父王曾经带我到庆寿寺,那位颇得父王看重的住持、后来大名鼎鼎的道衍和尚对我说过的话。
人的心都是偏的,就连五根手指头伸出来,长短也都不一样。世事本来就是如此,没什么好怨的。
父王偏心高煦,母妃偏心我。
很公平,没什么好怨的。
我努力地做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就算不能让父王喜欢,却也要努力地尽好本分。
洪武二十三年,父王和晋王受命,率师分兵两路,北征沙漠。
那是我第一次跟随父王出征。
由于身体的缘故,我虽然能厮杀退敌,但是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人保护的。
我的年纪勉强能随军,但是高煦却是不能的。
这是我逐渐长大以后,第一次,品尝到父王关心的滋味。
要知道,孩子对于父亲,总是有着强烈的孺慕之情,即使一次次地失望,但只要父亲有所回应,孺慕之情不仅不会减少,还会增加。
我以为我本来应当满足的,因为当初不受父王喜爱的时候,我简直不敢想像,属于弟弟的“殊荣”,会有我的份儿。
可是都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在回到北平以后,再受到父王的冷落,我却受不了了。
我更加努力地表现,只是就算我的儒雅与仁爱深受士人称赞,甚至还受到过皇祖父的夸奖,却还是不能让父王更喜爱我一点。
人都是喜欢像自己的孩子多一点的。可我却忘了。
是我贪心了。
无论怎样,我是嫡长子,未来的世子,再未来的燕王,父王再宠爱高煦也不会怎样,继承王位的,终究是我。
如果父王只是一个藩王的话,那确实不会怎么样,一切,也都会按照我想的那样发展。
可是,洪武二十五年,处于盛年的太子朱标,薨逝了。
藩王们马不停蹄地上京奔丧,表达自己的哀戚之情,父王自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