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帝子[八阿哥胤禩重生 > 第97章(第1页)

第97章(第1页)

满清一面说着满蒙一家亲,一面对蒙古提防得紧,再没有防备心的蒙古人,这么多年时间过去,也看明白了。

自顺治五年起就开始实行的年班制度,约束着每一个蒙古贵胄不能擅离自己的部族。

每年都要前往大清的都城朝觐,这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蒙古人,再加上皇帝频率极高地出巡塞外,蒙古王公每年朝觐皇帝的次数至少有两次。

大清为什么会早早发现了噶尔丹的不臣之心?

不是因为他攻打了其他部族,大肆扩张,而是他拒绝了年班,没有进京朝觐皇帝。

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他的狼子野心吗?

并且,在大清大力地扶持喇嘛教以后,信奉原本的萨满教的部民已经变少了许多,蒙古人原始的血性也慢慢消失,噶尔丹一部竟能大肆攻伐其他部族,可见此部野性难驯。

因为大清实行的盟旗制度,蒙古被分得很散乱。

由清太宗皇太极设立的盟旗制度,将蒙古分散成了上百个松散的旗部,各旗人数大者数万,小者数千。

而盟旗是根据地域划定的,划定以后,各部之间不许串联,甚至就连天灾来临,牧民都不许离开此地以躲避风险。

而且每旗,大清都尽职尽责地封了亲王、郡王、贝勒、台吉,大小官职俱全,以一旗之力,奉如此多的贵胄,每旗部民的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所以越到后期,蒙古对大清的支援就越可以说是捉襟见肘。

每个盟旗都有这么多的贵胄,蒙古人被分得如此之散,一个盟里面不同旗说不定就是世仇,譬如阿巴亥部和科尔沁部,现在想让蒙古人倾力出动,完全就是在说笑了。

康熙这才意识到事情有些大条。

如果他取消了盟旗制度,日后蒙古人就是一头不受控制的猛虎,这完全违背了大清的利益。

而且就算现在取消盟旗制,从太宗年间就开始刻意造成的隔阂也没有那么容易解决。

打俄罗斯、西征,大清可以用别的方式解决,但是蒙古人,是不能放纵的。

康熙心底打定了主意,面上却不显,一群人觥筹交错了一会儿,他又提起另一个建议,抗衡俄罗斯。

这回不叫蒙古人出大力当炮灰为王前驱了,但是还是要抽调蒙古兵却抗衡俄罗斯,抽调的份例,还是以往的老样子,不过这次会盟如此盛大,在座的各位总不能小气吧?

蒙古人也知道自己不能惹了皇帝不高兴,虽然底层的部民过得很苦,但是能在会盟的场面上出现的,最次的,在各自的盟旗里都是台吉之类的贵胄,大清分盟旗制衡整个蒙古人,但是对他们这些上层人士都是拉拢为主的,一时间也算是人人踊跃出人。

他们踊跃了,皇帝自然要给奖赏的。

这个道理在座的都心照不宣,只是没有明讲。

当然了,这次的会盟不仅仅宣布了这么一件事。

为了方便日后的朝觐,以及缩短皇帝出巡塞外的路程以及延长避暑的时间,皇帝决定扩建热河行宫。

所谓的热河行宫,就是承德的避暑山庄。

承德在热河省,从北京城出发所需的路程极短,皇帝出巡塞外以后大可以继续停留在承德避暑,或者不出承德,等着蒙古的王公前来朝觐。

这是康熙在听索菲娅讲述西洋那边的风土人情的时候想到的主意。

欧洲那边的贵族算是比较通用的,即使别国的贵族和本国的贵族身份有所不同,但是只要是实权贵族,或者本身有着封地,那都能受到承认。

无论是贵族还是国王,都有乱跑的爱好,厌倦了城市的繁华,可能会去乡下小镇待上一段时间,和大清皇帝的避暑、别宫有着相似的情况。

贵族可能在自己的别墅待上数月甚至几年才离开,国王也可能在自己的别宫里一直办政不离开。

夏天的时候,即使是在京城,皇帝也很少待在皇宫里,因为那里太热了,他一般待在畅春园这样的为避暑修建的园子里。

听到索菲娅讲述的别宫,康熙猛然想到了史书上那些不同朝代的陪都、东都之类的情况。

他完全可以扩建热河行宫,使之名副其实,夏日的时候,就在那里的办政。

而且承德这个地方不仅离察哈尔近,离关外的龙兴之地也近,到时候他无论是处理盛京等地的事务还是处理蒙古的事务都很方便。

胤禩倒是很奇怪,热河行宫,也就是承德的避暑山庄,是康熙四十二年才开始扩建的,一直修了十年才完工。

原本,在承德这个地方,就有热河行宫的存在。

这是康熙二十年,大清在蒙古草原上建立了木兰围场之后的事情。

木兰围猎,是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皇子阿哥、后宫嫔妃前往木兰围场进行围猎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训练八旗的军队,不让他们退化,且有巩固边防之意。

至于这边防要防的是谁嘛,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为了解决木兰围猎期间皇帝的衣食住行等问题,从北京城至木兰围场,一共修建了二十一处行宫,热河行宫就是其中的一处。

皇帝原本一直拿这里当木兰围猎中间落脚的地方,上辈子也是到了后来才想起扩建的事情,这辈子应当是从索菲娅口中那些欧洲国王长居的别宫里得到了启发,才想要提前把热河行宫建成日后的常住的宫殿。

胤禩是了解皇帝这么做的意图的,也猜到了他的缘由,但是打仗是要花钱的,皇帝扩建行宫,就意味着国库又要多出一大笔的支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