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2点,花池、夏有玉、杨哥和吴辉在演员休息室午餐。
午餐依然是四菜一汤,有红烧排骨、土豆炖鸡块、西芹百合、清炒小油菜,紫菜蛋花汤。
他们四人围坐在一个方桌旁,边吃边聊天。
演员休息室里有很多人,包括演员和他们的陪同工作人员。
吴辉问夏有玉,
“老大,我想起来上次有一场戏,紫苑遇刺了,你在旁边大声喊,叫御医!
你说皇宫里的御医和民间的有名郎中比,谁的治病水平更高?”
夏有玉说,“皇宫里的御医大多数水平都不错。民间有特别好的郎中,也有不少庸医。”
吴辉问,“既然皇宫里的御医水平都很高,为啥绝大多数皇帝的寿命都比较短?只有乾隆活得时间长一些。”
夏有玉说,“有时候皇帝生病了,御医不敢开厉害的药,怕万一没治好皇帝,轻则受罚,重则丧命。
所以御医大多数只给皇帝开保险的养生药,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花池说,“那就是说民间的郎中有时候反而敢尝试新方法给病人开药?”
夏有玉说,“那很有可能,因为给老百姓看病,如果是比较重的病,家属都是死马当成活马医,治好了是郎中的大功徳,治不好也只好认命,郎中没有危险。”
像历史上的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人,虽然偶尔也会给达官贵人看病,但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民间给百姓看病。
在民间治病,至少还会得到老百姓的称赞和爱戴,这也是名医更愿意在民间看病的理由。
另一方面,有些皇帝整天花天酒地,纵欲无度,再好的医生也没法让他们长寿。”
“什么条件的人才能当御医?”花池问。
夏有玉说,“御医,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给皇帝看病治病的人。
他们具有高精湛的医术,只有医术一流的人,才会被称为御医。”
吴辉问,“古代有什么着名御医的故事?”
夏有玉说,“我给你们讲一个御医的故事吧!
乾隆十五年,也就是175o年,有一位祖籍潍坊的中医黄元御去北京行医,当时正好乾隆病重,太医院和京城不少名医前去诊治都不见起色。
眼瞅着乾隆的病越来越重,御医们都焦急万分。
当时宫中有一位宦官来自潍坊昌邑,他知道同乡黄元御医术高,于是就向朝廷推荐了他,乾隆于是召他进宫。
乾隆当时想测验一下他的医术,故意安排了一个帐篷,让一位宫女躺在里面,只露出一只手让黄元御诊脉。
诊脉结束后,黄元御退出了,太监请他开处方,但黄元御说,龙体凤脉,无药可医,恐不久于人世。
太监回奏给乾隆,乾隆听说后心里暗暗佩服这个郎中,知道他医术高,于是让他给自己诊病。
黄元御诊完病后,乾隆问他,朕得何病,应用何方治疗?黄元御说:万岁小恙,是七分药毒三分病,需要先服两帖去药毒,然后再服一帖治病。
乾隆同意了,按方配药服下,很快病就好了。
乾隆非常高兴,要封他为高官,并给他赏赐重金,但黄元御坚决不要,他说:
我不是为钱给人看病,我是为天下人看病的。
于是,皇帝就命令他在太医院担任御医。
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51年2月,乾隆次南巡就让黄元御随行,说明乾隆对黄元御的医术十分信任。
黄元御是个有抱负的人,他并不愿意留在朝廷,他还想在民间为老百姓看病。四年后,他以探亲为由回到了家乡,不再当御医了。
不久,皇帝召他回京,他冒着欺君之罪托人告诉皇帝他已经病故了,然后,黄元御秘密前往苏杭地区,在民间继续行医,写医学着作。
他为普通百姓治病,在苏杭地区声望很高。
吴辉说,“这个黄元御胆子够大的,如果皇帝现他假死,一定会杀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