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连年战败,大明九边精锐尽丧,剩下来的将领,多半是蝇营狗苟的鼠辈。
比如说吴三桂、左良玉、刘泽清、刘良佐、姜瓖之流……他们不是已经背叛大明,就是在待价而沽,盘算着如何卖一个好价钱。
若不是这些军头如此无德,几个月前不至于没有军队勤王,京城不至于被顺军攻破。
如今,清军就在百里之外,随时可能来袭,不吸纳大牢里的囚犯,又去哪里找合格的军官,去哪里找敢战之士呢?
在北直隶,除了顺军出身的悍将,还有哪个够胆子对抗清军?还有什么人,有能力对抗八旗劲旅?
在昨夜金刀立誓的那一刻,朱慈烺就下定决心效仿隆武帝,联合一切可联合之势力,团结一致抗清。
试图招降程虎等人,只是贯彻这个思路罢了。
很显然,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时间和天下大势。
在崇祯十七年,天下人普遍认为,满清只是大明的疥疮之疾——恶心,却不致命。
不就是京城沦陷嘛,唐朝时,吐蕃也占领过长安,最后不也撤退了?满清的根基在辽东,就好像前几次入关一样,劫掠一番就会北返。
再不济,也可以效仿南、北宋,与清廷来一个划江而治。
而李顺在山西、陕西、湖广还有几十万军队,均田免粮的政策对穷人太有蛊惑性,那才是大明的心腹大患。
清军得势,只是丢失江北领土;李顺得势,士人就没活路了。
睿智如方以智,也想不到清军竟如此强悍,仅用短短一年,就干穿整个中国,把李顺打得覆灭。
直到弘光二年,清军席卷大江南北,李自成身死九宫山,南京被攻破,天下人才终于警醒;
直到清廷颁强制剃令,在扬州、江阴、嘉兴屠杀不肯剃的老百姓,天下人才恍然大悟;
中华文明,已到了灭亡的边缘。
在那样的绝望下,隆武推出的“联寇抗清”政策,才终于得到部分士绅的理解和支持。
还没有死到临头,大家就不醒悟;等醒悟时,局势已无法挽回。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
所以,若朱慈烺执意宽恕匪,或者联络李自成一起抗清,不孝的帽子就算是戴实了。
朱慈烺将心中的思绪强行平复,叹道:“翰林,你有没有想过,谁才是大明真正的敌人?”
方以智略想了一下,答道:“李顺、后金,皆为我大明之心腹大患,无分先后。”
“若李顺覆灭呢?”
“那自然是鞑子。”方以智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还有四川的西贼。”
“可我们没法子同时对付那么多敌人,大明太虚弱了,万万不可腹背受敌。”
“驱虎吞狼如何,让清贼去打李……”
方以智说到一半,又猛地摇头,觉得此计不妥。
山陕的百姓也是大明的子民啊,他不能说服自己,让那些无辜的老百姓直面清军的屠刀。
不过,他仍执著地坚持,不可重用程虎等一干伪顺匪。宁可轻骑前往德州,也比受千夫所指强。
朱慈烺长叹一口气,心底忽然涌起一种孤独的感觉。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
他没法让对方相信,李自成的气数已尽,宽恕他的部下,并不会对大明造成任何损害。
反之,现在就要尽早考虑,如何在李自成死后,顺利接收顺营残部。
如果对顺营残部赶尽杀绝,那些人便只能降清,成为大明的敌人。
最后,他放弃马上去大牢招降程虎等人,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思索一套全新的说法。
一套既能招降顽固的顺军俘虏,又可以说服天下人的说法。
与此同时,在祁州方向,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酝酿。
清军,马上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