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降坐在窗下的小书桌前,仔细阅读着用小铁夹子夹好的译稿。
从开头第一篇诗作起,她便被聂子航的译文惊讶到了:
“他的戏我们都看过,他真够短寿。”
“好象未及天年就被小鬼给带走。”
1950年出版的各项译本里,这句未及天年曾被翻译成不待正寝。
然而,结合《唐璜》的整篇故事能知道,聂子航的这一译,显然更加符合唐-璜的经历。
愈是细处,愈能见译者的功底深浅。
当她翻到第二篇时,惊讶则更甚了。
整个第二诗篇出现了非常多的人名,除了拿破仑与杜莫埃,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什么刽子手坎伯兰格朗贝,都是十分生疏的名字。
而聂子航却将可考名姓一一标下注脚,在每篇诗作的结尾处写下了简短介绍。
其中用心,自然可见一斑。
而全篇所具有的韵律美与格调美,在阅读起来时几乎不显阻塞,虽有几处小错误,但都是句式排列等无伤大雅的问题。
另一边,聂子航得到了杨降先生的允许,正在浏览《堂吉诃德》的翻译手稿。
1978年,由杨降译作的《堂吉诃德》中译本无疑是最为经典的几部译作之一,倘若大胆一点,甚至可以把“之一”两个字取缔。
略微泛黄的几张译稿上,仍然保留着杨降的手改痕迹。
他一面读着,只觉受益匪浅:大师不愧是大师,在翻译这条道路上,仍然与研学前辈们有着不小的差距。
然而,聂子航不知道的是,就在他感慨着翻译水平相去甚远时,杨降先生已在心内暗暗吃惊:
一位从学燕大数月的学子,竟然有在短短几日内翻译成作的本事,这简直就是天才!
前阵子,她还曾与女儿钱媛谈起:“如今无论翻译界,还是文学界,能够接续上的人才堪称凤毛麟角。
等他们老一辈相继离世,国内研学之路该如何续铸?”
杨先生为此深为忧虑,也不止一次在与文联两位主席会面时谈起此事。
“子航,你这译稿我看了,做的很不错。”杨降放下译稿,扶了扶眼镜架,和蔼问道:“我想把它拿去出版社,看看有没有出一版译本的机会,你同不同意呢?”
();() 出版……?
他确实有想过通过翻译西方文学,把走进文坛的道路拓宽的广阔一点,但没想到会是杨降先生帮他出版这部《唐璜》。
惊喜霎时间在心头溢开,聂子航强压住稍有的不可置信,问道:“学生的拙作,恐怕还有许多方面不成熟的,真能出版吗?”
杨降当即一笑:“这有什么不能的?你是不是以为,只有年龄大了,有资历了,才能和出版社打交道?不是这么回事!只要是好的作品,出版才是保护它的好渠道。”
“……可我也不认识出版社。”
杨降道:“既然是我向你提的,自然是我帮你去找。”
“您打算找哪家?”
“燕京的小说、译作,凡要出版,大多是找人民文学出版社,不过去年年底的时候,中华书局找了一趟我先生,商量他笔下作品的再版事宜,这部《唐璜》也有机会。”
“……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