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想写点别的?”
问完这句话的刹那,一个计划突然在聂子航的脑海中闪过。
如果可以的话,《燕园杂谈》的小说接龙比赛能不能扩大一点范围?
比如从校园扩大到街道、区划,让更多想要发表作品却无门路可循的人找到机会?
不过,想到这里,聂子航很快否决了这个念头。
一来,《燕园杂谈》说到底只是个校园社团,连民间集社都算不上,即便有着燕京大学的名头,想要和街道方面沟通也十分困难。
二来,单靠编辑部六位编辑组织这场比赛,仅仅是在燕大,规定了人数,还有老师从旁帮衬,但如果真的扩大了范围,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面的于华大夫听他这么问,一笑道:“写别的,写什么呢?”
聂子航示意了一下那本《古都》:“你不是喜欢川端康成的书么?那就按他的风格写一篇?不过得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一味仿学。”
于华思考了一会儿,又问:“听你这意思,似乎有点心得?”
聂子航笑道:“偶尔写写,算有一点经验,还不是很成熟就是了。”
因这句话,于华也来了点兴趣:“写了点什么?”
聂子航轻咳了声:“在《上沪文艺》上随便写了写。”
“《上沪文艺》?这可是大杂志、老杂志了,能在上面发表作品的一般都是有资历的老作家了。”
说着,于华从抽屉里里翻出了最新一期的《上沪文艺》,不信邪地问道:“你说说,你写的什么,我找找,你可别在我面前吹牛哈。”
“嗯,写的《潜伏》。”
“潜……”于华翻了两页,忽然顿住,不可置信地抬起头:“等等,你说你写的什么?”
“《潜伏》,我说过我是老实人,不会骗你的。”
于华连忙翻了好几页,一阵唰唰唰的翻书声后,他找到《潜伏》的最新连载页面,展给聂子航看。
“这,是这《潜伏》?你没说错吧?顾秋写的《潜伏》?”
聂子航一摊手:“真没说错,这就是我写的。”
();() 于华的目光突然变得严肃起来,上下审视一番聂子航:
“我跟你说,小兄弟,我虽然是小地方来燕京的,可还不傻,这写《潜伏》的人至少得个三四十岁,你别一张口就满嘴跑火车糊弄我!这冒名顶替吹牛的事儿,可不光彩啊!”
聂子航一阵失笑,不一会儿前倾身体,抬手点了点杂志书页:
“你要是真不信啊,我告诉伱个验证的方法。”
“什么方法?”
“你给《上沪文艺》编辑部寄一封信,就寄给彭煜琪编辑,说你是顾秋的粉丝,想和他书信联络。
这样一来,彭编辑就会把这封信转交到我手里,然后我再把信拿给你看,这样不就板上钉钉了吗?”
如果换做以前,聂子航肯定不会轻易透露自己是顾秋的事。
然而现在,他已经接受了李记者的采访,关于顾秋的报道随时会出,届时《百姓日报》上一刊登,他就真的是家喻户晓的年青作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