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大明新命记 笔趣阁 > 第一一二零章 推举(第1页)

第一一二零章 推举(第1页)

其实在场的很多人,都看透了多尔衮和阿济格二人的用心,知道他们根本就是反对立储,不管立谁他们都会反对。

但是,对于多尔衮、阿济格以及这两人或明或暗的支持者们吹捧黄台吉的话术,他们却又不好明着反驳,哪怕他们是黄台吉的心腹也不行。

毕竟,他们总不能真的实话实说,反驳说黄台吉的身体不行了,坚持说在咱们皇上的病已经没治了吧。

多尔衮、阿济格有跟大清皇上暗斗的胆量和本钱,但是他们这些人可没有,他们一句话说不好就有可能掉脑袋。

除了多尔衮、阿济格二人之外,也有其他一些大臣,或有意,或无意地,跟着多尔衮和阿济格的论调,一起请黄台吉三思而后行。

他们中有的人是出于公心,毕竟现在可选择的嫡子当中最大的福临才四岁,立一个四岁的娃娃意义何在?

但是,他们中也有一些人,确实是别有用心。

多尔衮已经抵达盛京半个月了,期间进进出出盛京城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早有许多人跟他接上了头。

光是有资格参加王大臣会议的议政大臣就有好几位,比如何洛会,冷僧机,阿达礼等等。

至于分散在其他各旗的宗室子弟,甚至拥有贝勒、贝子、辅国公等爵位的宗室子弟,更是不乏其人。

如此一来,在多尔衮的带头反对之下,第三次王大臣会议在立储的事情上,依然没有取得进展。

唯一取得进展的是,迟迟没有得到解决的镶蓝旗的善后问题,终于尘埃落定。

本来是共议立储的会议,但是多尔衮却在提出了镶蓝旗的善后问题。

严格说来,八旗旗主的继立问题,也该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虽然黄台吉对此很不高兴,但是明确拒绝却同样意味着将镶蓝旗推向了多尔衮。

于是,在多尔衮的抢先一步提议之下,济尔哈朗的长子富尔敦顺利继承了其父的亲王爵位,成为新一任的和硕郑亲王,并当了镶蓝旗的旗主。

虽然现在这个富尔敦也就十岁多,十一岁不到的样子,但多尔衮为他说话却能获得盛京镶蓝旗留守人丁和大批眷属的支持。

哪怕这种支持,可能主要是口头上的或者说坊间舆论上的,那也依然有它的作用。

即便像多尔衮这样的人物,也不愿意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

何况在这个时候,多尔衮主动为老对头济尔哈朗的儿子说话,除了向潜在的中间力量展示自己的胸怀之外,实际上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

那就是抢先一步堵住了黄台吉将镶蓝旗收入囊中的口子。

自从多尔衮将济尔哈朗的头颅带到盛京城后,和硕郑亲王兵败自杀,或者说以身殉国的消息,就已经得到确认了。

但是黄台吉迟迟没有就镶蓝旗的善后问题布旨意,包括前两次的王大臣会议,也没有针对这些问题有明确说法。

他在想些什么,其实很多人都渐渐看明白了。

尤其对于多尔衮、阿济格这些经历过几次夺旗斗争的人来说,黄台吉打的是什么主意,他们可太明白了。

黄台吉迟迟不表态,不处置,那就是向盛京城的有关大臣们表示,他对老郑亲王留下的几个儿子并不满意。

因为不表态本身,就是一种很鲜明的态度了。

如此一来,自然会有善于揣摩皇上心意的大臣上书,或者弹劾老郑亲王的过错,或者指责老郑亲王留下的儿子们的各种不肖。

那么,随之而来的,恐怕就是对老郑亲王一系的治罪以及对镶蓝旗的收归己有了。

因为这样的事情,黄台吉曾经对正蓝旗就做过,现在正蓝旗也成了大清皇上直领的上三旗了。

面对这种十分有可能会生的事情,已有争位之心的多尔衮自然不能任其变为现实。

不过,多尔衮在第三次王大臣会议上的抢先动,也仅仅是利用公开场合下的众目睽睽,保住了老对头儿子的继任旗主位子而已。

黄台吉现在虽然行动不便,口舌也不便利,但他的头脑并没有糊涂多少。

虽然他迫于形势公开同意了多尔衮“大公至正”的建言,但在这场本意是立储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上,他对镶蓝旗也做出了有利于自己的安排。

黄台吉当众话,将本来一直没爵位的皇五子,即嫡出的十三岁的硕塞,安排进了丁口和爵官都损失很严重的镶蓝旗,直接赐了多罗贝勒爵位,让他当了镶蓝旗的满洲固山。

庶出的皇四子叶布舒,也由原来的镇国将军直接晋爵为“奉恩辅国公”,安排进镶蓝旗做了蒙古固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