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梗被关进了少管所。
秦淮茹因为榨不到傻柱的油水而疏远了他。
易中海虽左右周旋,盼着两家和好。
但傻柱的热心融化不了秦淮茹的冷心,再加上聋老太太从中作梗,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事。
经过这次棒梗偷盗的事件后。
贾家、傻柱、易中海、都老实了。
聋老太、刘家、阎家、许家等人也不敢没事找事。
四合院的日子又一次回到平静。
转眼一个月过去。
赵卫中的第二项研发成功。
旋耕耙和半自动机械犁在轧钢厂车间成型。
此时祖国北方的玉米刚收,农民正每天在田地里砍玉米秸秆。
砍下的秸秆扎成捆,运到村头堆积起来,用作牲口的草料。
接下来就是翻地准备播种小麦了。
机械犁在这个时候研制出来,也算是赶上时间了。
这段日子,赵卫中没有耽误玉米脱粒机的生产。
三班倒把产量控制在了每天180台以上。
有马华、秦燕茹、于莉和陈丽几人的严格把控,脱粒机项目没有掉链子,更没有耽误他的新发明研制工作。
至于李副厂长,除了帮赵卫中完成各车间的协调工作之外,对于生产和新研发,他无法干预。
渐渐的,他对新车间的掌控力度越来越小。
不再主动抢功劳,而是希望赵卫中不把他甩一边就行。
这天旋耕耙和机械犁样品进行初次试验。
李副厂长提前就安排好了一切,把报社的记者都给请到了现场。
试验地点定在了郊区东营子的田地里。
公社的两辆拖拉机已经准备就绪,公社食堂更是备下了几桌酒席。
等了俩小时后,轧钢厂的车带着样品机和李副厂长、赵卫中、林总工、宣传科孙科长、保卫科陈队长以及报社记者等人来到了现场。
这次赵卫中一下研制出了两种产品,都是用来翻地的。
本来是研制旋耕耙,但考虑到当前拖拉机马力小,直接旋耕的难度有些大,就临时增加了半自动机械犁的研制。
机械犁相对简单。
就是把两个牛拉铁犁合到一起,再配合拖拉机后方的升降架,就能实现半自动耕地作业。
翻起来一溜溜的土块还需要用耙一趟趟拢平,这时就需要旋耕耙上场了。
理想中的是这样,具体造作后会是什么情况,以及后续生产的重点偏向于旋耕耙还是半自动机械犁,还得结合实际效果做定论。
这便是试验的重要性。
没有实践,一切理论都是纸上谈兵。
很快轧钢厂工人和公社社员一起合作,把两台新机器给安装好。
报社记者拿着纸笔在一旁快速记录着。
随着赵卫中一个开始的手势。
加装了半自动机械犁的拖拉机被社员手摇启动,随后挂一档起步,降下机械犁。
逐步变档增加速度,耕地作业就这么开始了。
耳听突突突突的拖拉机响声,后面的地被迅速翻出两道深沟。
翻出的土自动覆盖的拖拉机右侧。
速度比竟和一个成年人小跑相似。
这么快的速度,一下犁出六十多公分宽的土,效率不言而喻。
要知道,即便在富裕的公社,也只是用黄牛、驴、马、骡之类的牲口犁地。
而很多生产队都是成排的男劳力举着抓钩或脚踩铁锨一下下的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