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长沙土夫子挖出一具血尸 > 第一章 土夫子笔记(第2页)

第一章 土夫子笔记(第2页)

长沙一带古代贵族的墓穴,为了防潮防腐,往往会用一些特殊质地的土回填。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穴多数是用本坑的红色网纹土回填,也就是土夫子口中所说的“红土”,像网纹一样的红色泥土。

到了西汉时期,贵族造墓比较讲究,多用从外地找来的粘性极高的黄土回填,以提高墓穴的密封性,有时候还会在棺椁上下及四周加一层“白膏泥”。

白膏泥以景德镇的“高岭土”为最佳,湿润的时候呈青灰色,晒干后呈灰白色,分子结构紧密且黏性好,具有十分优秀的防腐能力。

也许是消耗量太大,西汉后期墓的黄泥质量明显下降,里面多含有沙子,黏性和紧密性与纯正的黄士相去甚远,因此被土夫子称作“黄沙泥”。

东汉时期墓穴回填不用黄沙泥,而是用密封性较好的“白膏泥”对墓室的墙壁、地板和天花进行批荡,所以土夫子说“东汉不用黄沙泥”。

而到了唐宋,建造墓穴又开始使用黄沙泥回填,但其中的杂质较多,土质偏黑,墓室的做工和密封效果远不及汉代,这种回填土被土夫子称为“黑土”。

唐墓甜如蜜般诱人,先这是因为唐朝时期人们喜欢在墓地周围种植一些香甜的植物,如甘蔗、桂花等,以寓意生命的美好和永恒。

其次是因为糯米灰浆制成的夯土层,回填的三合土主要用石灰、黄土、沙、糯米汁、桐油绊制,散着糯米香甜的气味。

唐朝的塔,宋代的桥,还有古长城,保存至今,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

宋墓回填也是延续唐墓封土,涩说的并不是土质涩,而是宋朝流行仿木结构石室墓葬,雕刻精美的图案。

宋瓷较为名贵,但是除了官窑瓷器,陪葬的都是日常器具,费了老大劲挖开封土层,撬开石墓,结果白忙活了,可不只剩一脸的苦涩。

明、清墓葬大多使用石灰回填,所以土质呈现灰白色。

为什么没有元代的呢,元朝元朝属于蒙古民族,风俗和中原不同,他们讲究的是薄葬,当然这也和蒙古游牧名族属性有关。

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山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而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

箍两头、中间。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通俗点讲就是,全套工作完成后,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杀死一头小骆驼,这时,陪伴这头小骆驼前来的母骆驼就会十分悲痛地号叫,并且记住这个地点。

第二年来祭祀的时候,把这头母骆驼牵来,在杀死小骆驼的地点,母骆驼就会悲痛地流泪。这样,前来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确切地点。

为了避免有盗墓贼盗墓,元朝的皇帝不设墓碑,也很少有史书记载,因此,基本上没人知道元朝皇帝们的墓穴在哪里。

不是找不到,大都是懒得找,在茫茫大草原,挖二三十米就只找到个棺材板板,谁吃饱了撑的。

还有一种好像是天葬,尸体掉落在哪里,便埋葬在哪里,具体情况我也只是听说,并没有确切地见过。

这些古墓泥土我们称之为五花夯土,是辨别此地有无墓葬的方法,并不是说有五种颜色。五花夯土是由生土和墓内的白膏泥或木炭等结合而成,几种颜色并存的人工熟土。

这些土层是经过人工夯打而成的,土质板结坚硬,不同于生土是自然状态,土质疏松,透气性好。

洛阳铲以前都是叫探铲的,洛阳比较出名,后来也就叫了洛阳铲。探铲打下去,带上来的泥土就能分辨是否有古墓。

寻龙分金、天星秘术我们随后在后面实战中细细道来,一时半会也说不清,这是一套复杂的体系,我尽量简洁让大家成。

家中米缸已无存粮,被迫带上风水罗盘、洛阳铲、工兵锹,我九叔单枪匹马就去了长沙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