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回来了。”
“几个月没见,黑了,也瘦了。”
“老师却是越来越年轻了,再过个几年,怕不是都能当我哥了。”
“油嘴滑舌,没大没小。”
“嘿嘿……”
不管是前世还是这一世,霍辙都是个孤儿,全靠国家养大。
因为孤儿身份,再加上在学校的成绩十分优异,所以老师对他极为照顾。
当然,这也跟他本身相貌英俊、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息息相关。
毕竟长得好看的人,总是能让人心生好感的。
“电影拍完了?”
“拍完了,正想请老师指导指导。”
“片子带来了吧。”
“带来了。”
“给我吧。”
从包里拿出光盘盒,霍辙递给老师。
老师接过,取出盒子里的光盘,弯身放进桌下的电脑主机里。
光盘放好后,他操作鼠标,在电脑显示器上找到光盘位置,点开,里面只有唯一的一个视频文件。
老师调了调座椅和电脑,找到一个舒服的位置后,点击视频文件。
电影开始播放,他认真地看了起来。
霍辙不敢打扰,从包里拿出一本《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也安静地看了起来。
这是伽利略撰写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全书采用对话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哥白尼日心说和托勒密地心说的各种分歧。
一个月前,他拍电影到了意大利,空闲时去逛书店,看到书名,好奇地翻开看了看,对里面的内容还挺感兴趣的,就买了下来,闲暇时看看权当开阔视野。
时间安静地流逝……
一个半小时以后,老师看完电影,抬起头,揉了揉太阳穴。
霍辙连忙放下手里的书,拿起桌上老师的保温杯,递给老师。
老师接过,拧开杯盖,喝了一小口,然后重新盖上放下。
“阿辙啊,你这片子拍得出乎我的意料啊,电影整体已经很成熟了,我没什么可指导的。”老师看着面前这位自己最喜爱的学生,感叹道。
“嘿嘿。”霍辙笑嘻嘻道,“老师,我打算把它拿到柏林电影节去试试。”
“柏林电影节……”老师一双眼睛眯了起来。
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是当前世界上最权威、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三个国际电影节。
威尼斯偏重艺术与先锋电影,戛纳偏重商业与艺术结合电影,而柏林最为关注政治性和社会性。
他拍的这部电影名叫《尘世之间》,是一部讲述“难民”的电影,讲的是因为苏修、美帝侵略战争而失去家园的两个阿富汗难民偷渡前往伦敦的故事。
在前世,这部电影是由大英的迈克尔·温特伯顿导演拍摄,并于2oo3年拿到了当年的柏林金熊奖。
不过在这一世,这部作品被霍辙提前从系统里截胡了。
这部片子全程采用纪录片手法拍摄。
为了满足纪录片的那种真实氛围,霍辙和剧组的小伙伴们在办了护照、签证等手续后,亲自前往实地拍摄,角色也全都是从当地的真正的难民中选择出演。
他们照着电影里两人偷渡的路线,一路边走边拍,亲自体验了一趟“偷渡之旅”。
可以说,这部片子拍的就是他们一路上真实的经历和见闻。
当然,在拍摄的时候,他们肯定不是直白地跟人说是在拍摄“难民电影”,不然不得被当地的官员给直接驱赶啊。
所以在拍摄期间,他们对外声称的都是,这是一部关于“丝绸之路”的电影。
纵然如此,有时候也会遭到各种阻扰,逼得他们有时不得不以家用摄录机的隐蔽方式进行拍摄。
拍摄结束,霍辙在后期剪辑制作时,才改回了“尘世之间”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