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梦回有恨无人会 > 第86章 寥落悲秋各自伤(第1页)

第86章 寥落悲秋各自伤(第1页)

窗外,不知何时飞来两只银纹浅黄蝶,落在那松绿银翼纱窗上,似是被那纱窗的颜色弄糊涂了,只是忽上忽下地围着它起舞,似纱窗上两朵淡淡的花。

神情恍惚的偏头看着流年戏蝶时时舞,想象着自在娇莺恰恰啼。

六月伊始,《清文鉴》一书全部编成,康熙自然是龙颜大悦。听闻早在康熙十二年四月,康熙帝就提出要编修一部满文字书。当时,他对侍臣讲述了编纂这样一部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恐怕后生满洲子弟渐习汉语,竟忘满语。且满汉文义照字翻译,很多可以通用,现今译者尚知其意,后生子弟未必知此。康熙帝把编书的任务交给翰林院学士傅达礼,令他将满语照汉文字汇发明,某字应如何用,集成一书,以有益于后学。在编修过程中,儒臣们分类排纂,每天缮稿进呈,康熙帝亲自加以审订,大到天字地理,小到名物象数,十二字母,五声切音,全都包括在内。这样,经过三十多年努力,《清文鉴》终于告成。康熙帝赐王以下、内外文武大臣各一部,并亲自撰写序言。

这样一来,保证了官方通行的书面满语的规范与纯正,不仅便利于当时的流通与应用,而且对后世亦有很大教益。历史上有云,两年以后康熙帝又命教习唐古特书的官员阿尔必特祜、乾清门侍卫拉锡,会同蒙古侍读学士、中书等,编纂了《满洲蒙古

合壁清文鉴》,一边写满洲字,一边写蒙古字。在文化上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深宫里听闻一代皇帝的文化纪事,内心也升腾起极大的自豪来。

垂与后世,乃是一朝之盛事。而自己,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的见证者!

然而,六月的夏天,注定是一个躁动的季节。

六月中旬,朱三太子案结,有关人被处以不同刑罚。早在二月十三日,闽浙总督梁鼐密折奏报“贼党窜聚情形”,就谈到为首者为一念和尚等,以朱三太子名义,安营于大岚山,有众一千余人,现除擒斩五名外,已陆续拿获八十余名。不久,梁鼐再次密奏大岚山情形,说张念一等与江苏太仓“奸僧”一念似属两伙,为托名煽惑计,总以朱三为名。据供,此朱三太子年七十五岁,是明朝后裔,名叫慈焕,排行第四。有子六人,第三子已死,其余均被拿获。妻、妾、儿媳各一,女三,均已自缢,康熙帝谕示:朱三是明代宗室,解往浙江议处。

六月二十日,清政府审结朱三太子案及大岚山案。将朱三即王士元及其子朱壬等解至京城,问明正法。浙江案犯内张念一、张念二等七凌迟处死,朱兆琦等二十二人立斩,其余二十六人连同妻子发往宁古塔。十月初五日,朱三即王士元父子六人解至京城。朱三供认他真是明朝崇祯帝第四子,九卿等以为明崇祯帝第四子已于崇祯十七年

前身故,又传唤明代老年太监均不认识,便以明系假冒,将朱三即王士元凌迟处死,其子五人俱处斩。

至于究竟实与不实,康熙大帝,一个人说了算。清朝对于“反清复明”的打击力度不遗余力,堪比“文字狱”。

浮浮沉沉的六月一过,七月初《平定朔漠方略》修订的完成,《佩文斋书画谱》的完稿,总算是让朝堂之上多了几分喜色。

奈何,在九月份就传来一个噩耗,随侍康熙帝二十余年的张英病逝,享年七十二岁。张英一辈子的仕途是在坎坷,在早年乌兰布通之役后,康熙帝舅父、一等公佟国纲在平定噶尔丹叛乱的乌兰布通战役中阵亡。康熙帝非常痛心,务求隆重祭葬。但编修杨暄撰写的佟国纲祭文被康熙帝斥为极其悖谬,下令严惩杨暄,以惩戒将来。张英也因未能详审祭文而被革去礼部尚书,直到两年以后才官复原职。然而,不及两年,张英又因教习庶吉士之误而被连降三级。

几经波折,他经常以白酒一杯、清琴一曲聊以自慰,非理事决不做,费力挽回事决不做,败坏生平、不可告人事决不做。在衙门里,一事当前,只往稳处想,不将迎于事前,也不留滞于事后。就这样,张英克服了往日形神交困的状态,终于又成为康熙帝十分信任的大臣之一。康熙帝得知张英逝世的消息后,心情十分沉痛,赐祭葬加等,谥号文

端。

一时间,悲伤的情绪盖莫能两。

浮在半空最后一朵素白的云,遮掩阳光停留的温度,风轻轻地拂过,带着的些许秋意,只不过被周围的气息温柔地化解。若有似无的存在,继续前行、是那种未知的迷茫。当时间被轻轻撩动,一切都来不及倒退,每一步都像是被刻下的纹路,清晰的或是模糊的,至少存在,不能抹去。

一路喧嚣还隐隐于耳,沉寂鸣音缓缓平息。手指依旧忙碌,目光沉着。各种沉默各种静谧各种嘈杂各种不安…

沉寂或是喧嚣,对立牵扯着存在…

也许还会再有日光倾城的热,不过幸好还有秋意渐凉的天。四季的无声转线,天气的彼此稀释。碧云天黄叶地,寥落悲秋各自伤。

沉寂的浮沉,抖落了一地的喧嚣…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中,告诫着秋天的来临。

离秋弥的日子也近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