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星在别墅品着茶吸着烟,研究起了周易,思考起了鬼神。
芳子:经伊川这么一讲,鬼呀神呀,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可怕。魏星觉得好像听了一堂东方古代唯物的鬼神观,很受启。另外,魏星还有一个心得。孔子在上述《文言》和《丰》卦象传当中,在讲到人和鬼神的时候,竞而把鬼神排在人的后面。这是不是有意为之,比如说暗示天地之间“人”为责呢?
这个心得,足以称作现。记得老子说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二十五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六十章)把人列为宇内四大之一,而把鬼神排除于四大之外,处在人的后面。当然老聘贵阴柔的道家思想,跟孔子重阳刚的偶家思想,体系的性质不同,但重视天地人而不以鬼神为尊一点,有类似之处。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时代,在后来的神话传说时代,继尧、舜、禹到夏商时代,大体上曾是鬼神主宰的世界,人几乎是鬼神的附辅。据孔子讲,大禹的政治作风是“菲饮食,而致孝平鬼神,。。。。卑宫室,而尽力平沟恤。”他自奉甚俭,而孝敬鬼神却很丰盛。先致孝于鬼神,而后致力于治水,人的位置排在鬼神的后面。至于商代,迷信鬼神和龟卜形成了浓重的宗教风气。生产、战争、施政都要听从上帝的命令,人几乎成了神的奴仆。经过武王革命,到了周朝,伴随世道变化,“天命靡常”,人谋胜于鬼谋,于是在人的思想中,鬼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相应上升。有个事例,非常突出。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的《用间篇》里谈到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时曾经说:“先知者不可取之于鬼神,。。。,必取之于人,知敌之情也。”他以坚决的口气断言,事先探知敌情,易研究不可取之于鬼神,一定要取之于人,取之于了解敌情的人。依据自古以来的战争经验,孙武总结出这个的规律,排除借卜筮之类以求助于鬼神来预测敌情,而把取得确切敌情的任务委之于人。
芳子:孔子是务实的伦理主义者,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虽然孔子讲周易的时侯也谈到鬼神,但他的说法是“人谋鬼谋”,人在前,鬼在后,是不是也有个轻重缓急的区别?
当然!孔子这个说法是继承《尚书,洪范》的思想,先后次序是颠倒不得的,绝不能说成“鬼谋人谋”。来之德的解释很恰当、很具体。在《易经集注》型他说:“凡人有事,人谋在先。及事之吉国未决,方决于卜意,所以说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也。故书日: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篇。先心西府人,先人面后鬼,轻重可知矣。”从远古时代在到夏商的先鬼而后人,转变到周朝的先人而后鬼,是中国老祖宗精神领承中一大飞跃的转变。所谓神道设教,对鬼神的尊重与崇拜,实质上是当政者对鬼神的利用,是人操弄了鬼,不是鬼神控制人。这个同题,下面还要涉及。
这里就此打住。
鬼神一调在孔传中第五次出现,是在《系辞》里,草文是:“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这段话和前段话一样,不仅出现鬼神字样,而且读到鬼神的情况。所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易学史上有好几种解释。下面把它们摆一搜,好对这一重要委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这段话从后往前来看,可以看出,鬼神问题来源于生死问题,生死问题则包括在南明问题之内。由此可知,孔子的意思是,周易的作者从仰现俯察中男白了大自然之所以有明与暗,从考察事物的始终里懂得了生死的道理,又从“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情况中了第到鬼神的情况。从这个论述的顺序中可以见到,孔子是依据天人合一的原理来现察事物的始终和人的生死,并由此而涉及所谓鬼神的情况。前边说过,在传统思想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鬼神是和人的生命变化紧密相联的。孔子是在这个传统的鬼神思想的基础上,解释《易》理而有所挥。
对《系辞》这段话,主要有如下一些注解。先,是韩康伯提出的聚散说。他说:“精气烟熳聚极则散,游魂为变也。游魂言其游散也。。--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无幽而不通也。”(《系辞》注)
韩氏认为这段话提出了聚散之理:精气聚则生,为神;散则死,为鬼。但他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精气,同时以游散解释游魂,也不够具体。
《九家易集注》对精气聚散说得很明白,它说:“阴阳交合,物之始也,阴阳分离,物之终也。合则生,离则死。”
显然这是把“精”解释为阴,把“气”解释为阳,也就是说,阴精阳气在人身相合,就是生,散就是死。
关于什么是魂魄,《周易集解纂疏》引《左传-昭公七年》说:“人生始化为魄,既生魄,阳日魂。”又引《说文》云:“魂,阳物也。”就是说,魄是人的陶体,属阴,魂是人的精神,属阳。魂魄相合,成为活人,魂魄分离,变为死人。同书又引郑玄说:“游魂谓之鬼,物终所归;精气谓之神,物生所信(伸)也。言木火之神,生物东南,金水之鬼,终物西北。
二者之情,其与春夏生物、秋冬终物相似。”郑说很具体,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和鬼神情状的道理讲的很透彻。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天地阴阳二气的运行,形成了光明与幽暗,二气聚合、伸长,就是生成,就是神;二气游散,归去,就是死亡。万物的春夏生长,就是大自然阴阳二气的聚合而伸张,就是所谓神,就是神的情状万物的秋冬收敛,就是大自然的阴阳二气离散而归去。就是所谓鬼,就是鬼的情状。
对孔子《系辞》这段难解的话,陈梦雷总结前人的观点,作了浅显而较为全面的论述。他说:"。。。。。。以《易》之阴阳,知天文地理之有幽明,见了极阴生则渐幽,阴极阳生则渐明,终古天地皆如此。知其所以然之理,所谓知幽明之故也。。。。。。。天地之化,虽生生不穷,然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
以《易》中阴阳二气之聚,推其所以始,则可以知生之说;以阴阳二气之散,推其所以终,则可以知死之说人之生也,精与气合而有物,故为神,精灭则魄显于地,气绝则魂游于天。人之死也,魂与魄离而为变,故为鬼。“。。离合聚散,屈伸往来于天地之间,调之鬼神。然要不出于《易》之阴阳可知也。盖精也,魄也,皆阴之属也;气也,魂也,皆阳之属也。精气为物,阴阳二气聚而为神也。。。。-。游魂为变,阴阳二气散面为鬼。。。。。--鬼者归也,。。。。。神者伸也。。。。。--其聚散久近,
则阴阳之变化而不可穿话。而其自无之有,自有之无熟无板。太极而生阴阳,阴阳仍归于无,此鬼神之情坎可以易知之者也。”(《周易钱述》)
芳子:先生,您讲的,我听得明白。可您引用的诗多古文,我却不能完全听懂。
那不要紧,以后你有工夫还可以慢慢去读前,你只要抓住要点,知道孔传《系辞》里所说的鬼神之情状,不是巫婆所闹的鬼怪神灵,而是周易所讲的射阳二气屈伸聚散,充寒乎天地之间,造成生生死死,忽有忽无,真真假假,变化莫测的情况而已。你懂了吗”。
芳子:若说其中的道理,不过,原文和引文的具体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细心钻研。
也同样需要进一步钻研。为了真正弄清鬼神情状的含义,还是需要引述一下权威学者的意见,关于这个问题,《二程集》有两段记载,都是伊川先生讲的。
(一)“问:‘《易》言鬼神情状,果有情状否?日:‘有之’。又问:‘既有情状,必有鬼神矣。’日;《易》说鬼神,便是造化也。
(二)“问:‘世言鬼神之事,虽知其无,然不能无疑惧,何也?’日:‘只是自身疑耳!’日:‘如何晓悟其理?’日:‘理会得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与原始反终之说,便能知也。须是在原字上下功夫。
伊川先生所说的“原”,就是“原始反终”的“原”。仔细思考原字的意义,可知那就是指他反复申说的“鬼神者造化之迹也”的造化,造化就是天地的功能。所以“在原字上下功夫”的意思,大约是说要在鬼神根源的天地功能上下功夫。这里最好引用虞翻的注释(《周易集幕疏引》)来作解说,堪说,“《数》为神为天,故《乾》神截天:《坤)为鬼为地,故《坤》更化地。《乾》神《坤》鬼,即天地之用也。”伊川的话好截志翻之吉的翻版。也许他国原来就是采取了虑说来讲解《易》理的鬼神,也未可知。
(系辞》在该到探善求卦的筮法时,又提出了鬼神字样;“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意是说,天的数是一、三、五、七、九这五个奇数;地的数是二、四、六、八、十这五个偶数。五位奇数和偶数互相配合,其中天数相加为二十五,地数相加为三十。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变化而展开了鬼神的机能。这里所说的鬼神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朱赛的解释最恰当,他说;“鬼神,谓凡奇偶生成之屈伸往来者。”意思是,在揲着求卦的过程中。善草自身的奇(天数)偶(地数)自然搭配结合,忽奇忽偶,忽是勿伸,一往一来,一来一往,变化莫测,而终于成扑,这种情况,谓之鬼神。这个意思,也无非是赞扬周易的越法运用奇偶的数字组合来求卦,体现出天地阴阳二气创造化育万物的奇妙功能,和上述“天地造化之迹”的意思,基本一致。《系辞》中鬼神二字联用,总共就是这么六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