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直道:“战场时势变化万千,卷入者吉凶难测。如今又是冬月,你何苦非要去受那军旅之苦。”
张翊默然片刻,道:“自我投主公,至今已四年。不说功绩,在军中仍未建立威信。人生有几个四年?我不愿再蹉跎岁月。士元又为何入川,守着荆州不是更安逸?我与他一样,元直,你该明白我的。”
徐元直沉默良久,而后开口:“罢了,我去求主公允我一同随军。”
张翊道:“不可。元直要去西川是要将老夫人一同带去?这一路车马劳顿,夫人又年事已高。若不带,老夫人思子心切,如何是好?元直便留在荆州,万一西川有变,还需元直引援兵入川。”
徐元直重重叹了口气,应了。
出征之前,张翊又去寻诸葛孔明。
他提醒道:“东吴周公瑾新亡,曹操为报赤壁之仇,或将引兵南下吞并江东,而后再图荆州。若不克,也不会眼睁睁看着主公坐大,或许会与孙仲谋同盟合力攻取荆州也未可知。军师不可不防。还有汉中张鲁,也需提防他用兵。”
诸葛孔明沉吟道:“亮忽然觉得天祐比亮更适合守荆州。不如我请主公让元直与天祐守荆州,我与士元去西川。”
张翊忙道:“不可,不可!关将军傲视天下英雄,除主公与军师,无人能镇住。”
诸葛孔明闻言笑道:“天祐知人,必成将才。”
张翊也笑:“不敢。”
建安十六年冬月。
刘玄德起马步军五万,向西川进发。
行不多久,便遇到了前来迎接的孟子度的人马。
孟子度接到刘玄德,刘玄德便遣人先入益州报与刘季玉。刘季玉便引兵三万亲往涪城迎接。
法孝直收到张永年密信,便与庞士元商议教刘玄德请刘季玉赴宴,在壁衣中暗伏刀斧手百人,掷杯为号,就宴席上将刘季玉杀了。刘玄德以初入蜀中,恩信未立为由,不肯为之。
庞士元、法孝直又再三相劝,独独张翊不发一言。刘玄德始终不肯。
分散后,庞士元叫住张翊怪问道:“我与孝直再三劝主公,天祐何故不发一言?”
“主公仁义,必不肯为此事。多劝无益。”张翊笑了笑,道,“更何况,士元之言主公尚不听,如何能听我言语?”
庞士元闻言大笑道:“小子,甚似孔明。”
次日宴席上,庞士元命魏文长登堂舞剑,又唤进一众武士,列于堂下。
张翊知道庞士元这是要先斩后奏了。
他不禁想起当初在新野时,眼看曹操大军便要南下,可刘玄德还是不肯取荆州,他心急,逼徐元直弃刘玄德逃命。徐元直便说难道要拿刀架在主公脖子上逼他去取荆州,身为臣子不可逼迫主上。主上胜则臣下生,主公败则臣下死。
而今庞士元此举与拿刀架在刘玄德脖子上逼他杀刘季玉好像没什么区别。徐元直却是宁死都不肯做逼迫主上的事情。
这大概是庞士元与徐元直最大的不同之处了。
不久张任掣剑离席与魏文长对舞。
庞士元在一旁紧张地观看。
而后刘封、刘璝、冷苞、邓贤皆加入舞剑之列。
张翊只安静地坐在席上饮酒,看着群将乱舞,不为所动。
刘玄德见了,急忙拔出左右人所佩剑,言道不弃剑者立斩。这才制止了这场闹剧。
宴席散后,刘玄德归寨便责问庞士元,是否欲陷他于不义。却未责张翊,只因席间刘玄德见他一直独自饮酒,便猜他应当对庞士元之谋毫不知情。
之后,刘玄德日日与刘季玉欢叙,庞士元也不敢再用计害刘季玉。
忽然探报张鲁整顿军马,将犯葭萌关。刘季玉便请刘玄德领兵拒敌。
刘玄德便引本部兵马前往葭萌关。
众将劝刘季玉令大将把守关隘,以防刘玄德兵变。刘季玉初时不允,众将苦劝,刘季玉方许,便令杨怀、高沛把守涪水关。
自刘玄德来葭萌关后,张鲁便不敢来犯。刘玄德广施恩惠,民心归附。
转眼一年过去了,张翊想不到刘玄德竟然会在葭萌关耽搁这么久,也不知道究竟还需要多久。
很快张翊便听闻诸葛孔明发书信来说孙夫人已被东吴派人接回了江东,但阿斗已夺回,请主公勿忧。又闻曹操已引兵南下攻孙权。
刘玄德便召他与庞士元商议。
庞士元献策,给刘季玉去书,言曹操攻孙权,孙权求救于荆州,请发精兵三四万,军粮十万相助。不想刘季玉只拨老弱军四千,米一万相助。刘玄德大怒,撕毁刘季玉回书,使者逃回。
刘玄德只得与庞士元、张翊再议后计。
庞士元献上、中、下三策,刘玄德取中策——佯回荆州,取道涪城,待杨怀、高沛出城相送时,夺取关隘。
于是刘玄德便要写书发往成都。
张翊忽然想起此书是祸源。张永年以为刘玄德当真要退兵,急忙修书,却被亲兄得了书信,告发到刘季玉处。刘季玉这才知道刘玄德早有图谋西川之心,下令斩杀张永年全家,向各关隘添兵以防刘玄德。
思及此处,张翊急忙道:“主公不可,若要发书致刘璋,需将计策告于城内张永年、法孝直知道。否则他们以为主公当真要退兵,必会写书信来。可书信极易被人截取,一旦有失,他们死无葬身之地不说,还教人发觉主公欲取西川,必先防备。”
刘玄德道:“天祐所言极是,似此为之奈何?”
张翊心想,也不能给这二人写密信说知此事,就算只是写信约他们出城相会都不行。他们是西川之人,与谁见面非要出城?一旦被得知,必会遭到怀疑。只要是书信,都会有被人截取的可能。
张翊便道:“不如令一机警之人扮作百姓入城,密至张永年、法孝直府上告知此事。而后再致书刘季玉。”
刘玄德沉吟道:“天祐虑事周全。便教关平去。”
于是令人请关平来,刘玄德向他说明此事,关平领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