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郿城的败军听见身后震地的马蹄声,以为是有人来追杀他们,急忙寻了僻静山林藏进去。
看见大队骑兵过去后,他们又等了半刻,见别无动静,便准备出林。
他们刚刚站起身,便又听到有脚步声越来越近。
片刻后,他们看见数倍于骑兵的步兵跟上来了。
数十骑败军,为首的是一小校。他叹道:“无法先去长安回报消息了。”
有人问:“那我等该去何处?”
“既然都说夏侯将军已死,我等去五丈原看看。若能寻到夏侯将军的尸身,来日若见丞相也好有交代。”
“夏侯将军的尸首该被蜀军一同带进郿城了罢?”
“试试罢了。再者,我等本不便继续赶路。蜀军步军刚过去,现下往东去必还会碰上他们。左右无事,便去看看。”小校顿了顿,又道,“只是我未曾面见过夏侯将军,只怕尸首在也认不出。”
立刻有人说道:“我在出城求援时曾见过夏侯将军。”
还有一人道:“夏侯将军出西门追赶蜀军前,我也曾见过。”
“如此便好。”
他们担心还会遇上蜀兵,便一路寻偏僻小路,缓缓而行。
不久,果真见到一队蜀兵。
“大哥,这队蜀兵看着有万余人,他们是要做什么?”
小校沉吟道:“应当是五丈原伏兵。大胜后,便在原地休整。现下方才回城。”
忽然又一人叫道:“大哥你看,后军那些人推了一辆车,盖着白布。会不会就是夏侯将军。”
小校闻声望去。
有人问:“会不会是粮草?”
另有人答:“哪有只带一车粮草之理。”
小校道:“十有八九,仔细看白布之上似有血迹。”
“可蜀军甚众,我等夺尸,岂不是送死?”
小校迟疑道:“按道理,蜀军不该押着将军的尸首不放。”
“难道贼兵要提前设伏,再以将军的尸首为饵,诱我军中伏?”
小校道:“也有可能。若蜀兵能任由我们将尸首带走更好,若不能,只须掀开白布看一眼。若真是夏侯将军,也好将消息报给丞相,好让他早做防备。”
忽然,蜀兵分兵了,曹兵尽皆欢喜。人越少,他们成功的几率便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