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电影意志的考验完整版 > 在介入与沉浸之间(第3页)

在介入与沉浸之间(第3页)

《妖猫传》(2017)

在我看来,《妖猫传》是陈凯歌的爱情考古学。你也许可以联想到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它考证事物背后的真相和权力关系,要解构掉某些东西的神圣性。这个题材里面有诗歌、盛唐,还有学术气氛,又有悬疑剧情,而这个过程最终探索的是爱情的真与假,也就是人性幽暗,这一切都完全是陈凯歌的风格。

余雅琴:但我很不喜欢这个电影,我看了后觉得这电影的格局特别小,他所展现的大唐气象简直就是商纣王的“酒池肉林”嘛。难道大唐气象就是展现杨贵妃荡秋千?我甚至也不接受他对于爱情的诠释,那个白龙和杨贵妃只是见了一面,为什么就发生了那么深刻的爱情!

王小鲁:我感

觉是这样的:把杨贵妃放在长安城的高处荡秋千让万民瞩目,给人感觉是杨贵妃成为皇帝制造大唐盛景的道具,导演是要解构这个所谓的旷古爱情。我看极乐之宴的时候,感觉它使用了太多奇巧淫技,给人不祥之感,与我们想象的大唐雍容气象不符,但是电影本身展现的就是幻术,是一种绚烂的幻象,所以它是对大唐盛世的解构,我反而觉得是与电影主题契合的。

另外这部影片与一般大众电影或者好莱坞电影不同的是,它没有完整呈现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当作一个观众已知的背景来处理,因为李杨之爱在中国是作为一个权威性知识而存在的,所以我说这是一个对观众提出了文化要求的电影。这电影的重点在于考证和揭发,那黑猫是前朝带着怨恨前来报复的灵魂,它报复的是造成杨玉环死亡的一切人,而且也不放过制造历史谎言的人。白居易在后世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家嘛,他在写前朝的历史,所以他也承担了追寻历史真相的责任。因此我觉得《妖猫传》其实是一个特别适合知识分子口味的电影。

余雅琴:对,可以说满含了知识分子的骄傲的,包括李白写“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时候,让高力士脱靴,而又不给杨贵妃写诗,但杨贵妃仍然说,大唐有你,才真正了不起。

王小鲁:这也是当下电影格局

中电影表达的微妙之处。如果有的人领悟了导演的某些细节,并有会心之处,那么他可能就会顿时对这部影片产生好感,而忽略了其他的艺术缺陷。里面还有一些生死之辩,其实也很有意思。《妖猫传》有点千思百虑,既有对现实的影射,也塞入了太多与当下文化现状互动的梗。所以我觉得今年的电影,比如《绣春刀2》,是古装剧又是当代史,相当一部分观众沉浸在自己类似的想象力里面,然后觉得很有收获。

余雅琴:我们谈了很多关于电影的争议,那你自己所认同的2017年的电影是哪些?我看了你对《绣春刀2》的评价,可以说相当高。但这部影片在网络上似乎没有引发特别热议,但在我这里,它的位置也高于《妖猫传》。《绣春刀2》里的人物更有力量,我可以去认同,《妖猫传》里面的人物我就没有认同感。

王小鲁:我的年度最佳里面应该有《绣春刀2》,我觉得它不是旧武侠程式。它虽然是古装,但有现代人心秩序,而且刀刀砍对地方,刀刀砍在人心里。虽然结尾的地方,电影让小皇帝登基,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中国寓言,但我觉得它总体上是酣畅淋漓的。

你说到认同的问题,我觉得也许是电影视角的原因,路阳从《绣春刀1》(2014)就设定是小人物在大朝廷生存的故事,小人物如何处理危机

、事业以及个体尊严等问题,没有跟旧武侠一样被江山社稷大义所捆绑,所以我们看着亲切。而且它让小人物面对困境时,有行动,有办法,不是束手无策,所以非常有吸引力。

余雅琴:《大护法》应该和《绣春刀2》有相似之处,里面也有现实社会的隐喻。而且我发现我们认为的好电影,还是对现实有所关注的,或者是具有一定现实主义精神的电影。

王小鲁:《大护法》是一个反抗极权的故事,由于它是动画制作,我们完全不知道片中诡异的花生镇是在地球的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它是哪年哪月的故事。这部影片有它的缺陷,叙事逻辑上也有问题,我记得它是日本手绘动画的平面风格,但是我们看的时候,却是戴着3D眼镜看的,这里面有一些错位。但我们最终完全忽略掉了这个东西。我认为这部影片是二次元文化的一个重要收获。

有人将这个故事和自己的现实做了一定的联系,并且获得了隐秘的快感。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当下观影机制中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院线电影的表达有很多约束,我们在电影院里面看到的景象,显然都是筛选过的,有限的,但是这并不妨害观众从中索引和发挥。因为联想是无法控制,也无法阻止的,所以我觉得相当一部分观众群落是一种想象者的联盟,他们有自己的感受方式和释意方法,然后

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交流,组成一个虚拟的共同体。我觉得这是当下所谓的电影黄金时代的一个重要现象。

余雅琴:你所说的同样让我想到观看《不成问题的问题》(2017)时的体会,你能谈谈这部电影吗?

《不成问题的问题》(2017)

王小鲁:我也喜欢。这部影片我写过评论,觉得它的摄影上有失误,动静失据,但是整部影片内核相当硬,当然它是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我觉得它继承了中国讽刺小说的传统,擅长刻画世情和国民性。看的时候,我还想到了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不成问题的问题》就是写的一个农场,是在一个社会局部空间讲述人和人如何进行社会组织、协调人际关系的故事,它和英国的《动物庄园》一样是政治寓言。我知道老舍是在伦敦住过多年,他的幽默也许与英国文学有关系。

这部电影的表演特别好,张超扮演的秦妙斋特别善于发动群众斗争,不禁让人产生历史联想。这个人物其实还是有点脸谱化,但范伟扮演的丁主任这个角色相当厉害,他整个人看起来谦虚温和,有时候还带点真性情,却特别圆滑狡诈,他在温情脉脉中把整个社会的组织原则给败坏殆尽了。所以我觉得这个片子为中国电影史增加了一个有力量的人物。这电影故事发生在民国,但显然也有当下性,也有借古喻今的意

思,不然就不会那么撞击我们的心。可惜票房不好,据说是营销做得很烂。

余雅琴:我觉得这部影片还是比较精英化,适合知识分子口味。但在中国生活过的,看了都可能会心一笑。今年的《相爱相亲》也很有现实感,虽然这是一个台湾导演的作品,但是还是接了大陆的一些地气,比如对于公共单位的善意批评。可惜这部影片在金马没有任何收获。

《相爱相亲》(2017)

王小鲁:它和《嘉年华》可以放在女性电影的序列里一起讨论。有人批评《相爱相亲》有一些段子式的东西,也许有道理,但是我看的时候,精力集中在看张艾嘉如何处理她为自己设计的巨大难题,就是让一个90岁的乡村老太去改变自己的情感模式,去承认自己一生并未得到丈夫的爱。因为她的丈夫早在城里结婚了,但按照传统道德,这位原配一直在农村伺候公婆,后来还守候着死去的丈夫的坟。这种题材一般大陆导演会怎么处理?大陆导演绝对会放弃改造她,让她作为旧时代的遗存安然离去。她已经行将就木了,她的屋子里还放着一口棺材,为什么一定还必须让现代情感原则彻底贯彻到这样一个老人的心里面,让她去否定自己一生的坚持?这部影片是在河南拍的,但张艾嘉的处理完全是台湾女性主义的处理方法,一点都不妥协,她竟然让这位老

人最后觉醒了,很坚决地让人把丈夫的骨灰送到城里去,而且觉醒的过程处理得比较有说服力。所以我觉得这片子虽然有其他平庸的缺点,但单就这一点来说,我就对导演肃然起敬。我认为这是张艾嘉来大陆做的一次女性主义示范,是一位台湾女性让这位中原老太太获得了心灵的解放。

余雅琴:张艾嘉在台湾就是一个先锋女性的形象,这次把现代意识和中国现实结合得还是比较好。至于《嘉年华》,它里面设定了太多符号,把整个故事设置在游乐场,和日常生活是有隔绝的,我认为这是景观化。游乐场里巨大的梦露雕像,据说是因为文晏从社会新闻里面看到说某小城里有号称世界最高的梦露雕像,但是裙子太短,影响不好又被拆走了,这个情节出现在电影结尾。另外受害者女孩,对她的着墨太少,她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性侵好像非常懵懂,但我觉得事实上一个12岁女孩对于男女关系是有起码的认识的。电影将受害者塑造成一种单纯的懵懂无辜者,我觉得这其实是反女性主义的。

王小鲁:面对女性问题,男性永远有自己的盲区,所以你说的这个小女孩的问题,我就感受不那么强烈。另外你说到景观化,中国本身不就是景观化了吗?这倒没什么。我觉得我必须充分赞扬它的表达的勇气。但我觉得这部影片的问题在于人

设比较陈旧,那样的女儿是因为有那样的父母,那样的事端是出现在那样的破碎的家庭,我觉得这都比较模式化。我感觉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都会这么去设定,所以我觉得它的缺陷在于对人物缺乏想象力。

余雅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更喜欢《暴雪将至》(2017),至少还在试图塑造人物,但是《嘉年华》感觉就是在讲述事件……可是因为篇幅的关系,我们可能无法面面俱到,我们谈的都是印象比较深的电影。那你觉得还有哪些影片要谈?

王小鲁:得说明一下,我们这里谈的主要是院线电影,没有涉及具体的独立电影。2017年院线电影的重要现象比如《战狼2》《建军大业》,我们这里就不谈了,但我要说《建军大业》放映的时候,我前面所说的“想象者联盟”又一次不可控制地出动了。当然还可以谈谈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借此谈谈香港导演对于内地主旋律题材的改造。印象深刻的还有《老兽》,我觉得它的创意和故事颇有大师风范,它正面描述了一个看起来道德败坏的人,一个在绝望的生活现实下选择不负责任、试图享受生活的人。但这部电影在落实的时候有问题,老兽在某些段落开始让人反感了,所以对他的认同一直没建立起来,甚至一个朋友说老兽这个角色有点脏,我很理解她的想法。

还可以说一下《至爱梵高》,其中对于梵高自杀的讲述让我感动,而且这部动画影片的票房高达几千万,这证明当下电影院层次和观众层次在丰富。到这里我还想起了导演胡波自杀事件,他去世的不久前我看了他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这是他的处女作,可能并非大家所宣传的那样的杰作,但是我能从中感受到他的特质,还有绝望。他的小说我也看了一些,文字老练、锋利,才华在一般导演之上。他去世后,人们利用强大的网络力量,将他近两年的心理轨迹都整理出来了,可以看到他和这个世界体制之间充满了摩擦,无法顺利对接。我觉得胡波自杀不是因为一人一事,他的去世是一个象征,和80年代末海子之死有点类似,具有更深刻的精神性。我刚才说的这个世界体制,包括社会现状,也包括电影节、电影院选片规格,等等。胡波在这个世界里面似乎感到强烈不适,而就我个人来说,在艺术界,我反感那些在世俗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人,反感那些特别得体的人,我觉得他们是把一个不合理的世界合理化了。但我们又都在追求一种应对世界的能力,我们的行动里有太多的折中,太讲究可操作性、策略性、安全性,远离了某些纯粹的精神指标。胡波的去世证明我们已经不能容忍这样一种精神指标,我们的世界缺乏这方面

的宽容度。胡波之死是对这个所谓的电影黄金时代的一种嘲讽和批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