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汉中诸葛武侯祠 > 第012章 兵以正合以奇胜(第1页)

第012章 兵以正合以奇胜(第1页)

自诸葛亮进入新野以来,先是仔细查访了新野的城防、府库、粮草、军械等,摸清新野现有家底,以思考对敌之策。

接着是训练士卒,先前关羽、张飞统军时,对个人勇武极度自信,对士卒演练并不很上心。诸葛亮深知,若要将来打大仗,士卒的军事素养尤为关键,光靠个人勇武是不行的。

新野小城本有人口约十万,这在当时已是大县。十余万人口中,以男女参半计,则有男性四五万。东汉末期,兵争频繁,因而征兵年龄不断放宽,至此时,十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俱为可征兵年龄。则四五万男性中,有一半符合征兵年龄,约两万人。还要再留下至少一半男丁,从事耕种,确保粮草。则新野本地兵丁,尚不足万人。好在新野镇守荆州北大门,是抵御曹操的前线重镇,因此刘表还拨了五千精兵给刘备,军械粮草等也供给不辍,颇有富余。

诸葛亮遵照古军制,将十人编为一小队,选一人任命为十夫长。十个小队编为百人队,设百夫长一名。十个百人队编为千人队,设千夫长一名。以关羽、张飞、赵云三人为统军大将,负责领兵出征。以糜竺为粮草官,总督粮草后勤。

关羽、张飞二人,见诸葛亮排兵布阵虽颇有章法,却也是寻常本事,但凡是个军师,皆可做得此等事,何必煞费苦心去请这孔明。不过碍于大哥威严,二人也不好作,只在私下里泄牢骚罢了。

自将诸葛亮请到新野,刘备可谓是关心备至,嘘寒问暖,常伴左右。见诸葛亮渴了,便连忙叫人拿水来,亲自奉上。见诸葛亮热了,想起自己的祖传手艺,遂叫人取来藤蔓,为诸葛亮编制草帽。编好后想起诸葛亮喜欢竹子,忙使人去伐来翠竹,又为诸葛亮编一顶斗笠。关羽、张飞二人看在眼里,自是心中不忿。

更有甚者,夜夜与诸葛亮同席而眠,希望聆听教诲。后来孔明再三婉拒,方才回自己屋内。凡政事、军事、民事,无论大小,事无巨细,必先问询诸葛亮。一切皆依军师之言,真可谓是言听计从,信赖备至。乃至于每天的饭食,也要询问孔明口味,真可谓是礼遇之至。

张飞看在眼里,终于气不过,对着关羽牢骚道:“二哥你看看,大哥未免太过了吧。那孔明也不过凡夫俗子而已,又不是什么仙人,大哥何必如此纡尊降贵,事事依顺。纵然招贤纳士,也不必失了自家身份呐!”

关羽也颇有不忿,却还是耐住性子,宽慰张飞道:“三弟且莫着急,你我先不与他计较。此时与他吵闹,大哥定要责怪我二人,说我二人不知敬贤。且再等等,待有战事之时,看他有无真本事。到那时,再与他计较不迟。”

“就听二哥的,到那时再与他计较。”张飞愤愤道。

二人此番心思,诸葛亮早已猜知,却并不放在心上。一来他胸有成竹,不必与二人计较。二来武将素重本领,自己初出茅庐,未曾显露本领,二人不服,实属正常。徒讲道理无益,待见到真本事,二人自然诚服。这第三嘛,眼下最重要的事,并不在新野城内,而在许昌,在曹操的大本营内。

当时,曹操北征乌桓刚刚结束。大军得胜,凯旋班师,正是意气风之时。帐下诸谋臣与武将,也都斗志高昂,皆言正当趁此胜势,一统天下。曹操大喜,遂罢黜三公,自封为丞相。令部下操练水军,准备不日南下,先灭刘备、刘表,再顺江而下,闪击江东,一举平定南方,立不世之功。曹操大宴群臣,把酒言欢,预祝南征得胜。席间文武歌功颂德,吟诗舞剑,直喝得酩酊大醉,夜深方散。

刘备这边,诸葛亮与刘备相约,一早出得新野县,在赵云护卫下,沿白河北上,沿途勘察地形。时间未至正午,已到博望城下。

诸葛亮带着众人,径直来到博望城西一条深沟之上。此沟本为白河故道,经长年冲刷,既宽且深,后来白河改道,河床西移,此故道遂废弃。因其平坦宽阔,便成为一条大路,往来客商皆由此过。

这沟长约五里,宽四五十步,深约五丈,中间宽两头窄,正是做伏击的好战场。诸葛亮带着众人,绕沟而行,仔细勘查,缜密谋划,向刘备讲解了伏击作战的几大要领。

只听诸葛亮缓缓说道:“历来用兵者,讲究以正合,以奇胜。所谓以正合,意指兵力之多寡应基本相当,如此才能进可攻退可守,与敌人周旋。先以正面堂堂之阵、正正之师与敌对峙,再出奇兵奇袭敌军以致胜。自古以少胜多者也有,但终究不是兵家常道。一次两次乘敌人未有防备或可成功,次数多了,敌人有了防备,也就很难成功了。”刘备闻言,颔认同。

诸葛亮继续说道:“如今我军与曹操大军实力相差甚远,若以正面之师对敌,则敌众我寡,差距过于明显。故只能借山川之利,使水攻、火攻,以奇策胜之。所谓水攻,乃于河道较窄处填土筑坝,积蓄水流。待敌军进入下游河道时,掘开土坝,以洪水淹之。所谓火攻,乃择两山夹峙之地,引诱敌军进入山谷或狭道,而后以檑木、滚石等,居高临下攻击之。以火箭、火球等,引燃干草、旗帜,借大火焚烧之。火烧之法过于残忍,非为善法。若非不得已,亮实不欲用此计。若以刀剑伤人,或一击而毙命,或受伤而后得治。而以火计伤人,浑身衣物俱被引燃,粘连肌肤,此中痛苦,非亲受无以形容。被烧者疼痛难忍,抓破面庞,鬼哭狼嚎,惨烈无比,死状极其骇人。且即便当时未被烧死,以后也不能痊愈。其肌肤溃烂之处,时时生疮流脓,可谓生不如死。是以兵者,不详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即便不得已而用之,也当给人以痛快,不应使人受折磨。故火攻,乃不详中之不详,与杀害降卒一道,列为兵家两大禁忌。若非两军实力太过悬殊,正面对敌几无胜算,亮实不肯用此折寿之计。”诸葛亮说完,长叹一声。

刘备闻言,深感愧疚,躬身对诸葛亮行礼致歉道:“都怪刘备无能,奔波半生,却未有基业,方才使军师如此为难。军师但行谋划,若有天罚,备自当代军师受之。”

诸葛亮连忙扶起刘备,坚定的说道:“我既决心追随主公,自当肝脑涂地,全力报效,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只要能帮主公匡扶汉室,解民倒悬,纵折些阳寿,又有何妨?”

诸葛亮将火攻之要领,以及其中之关键,尽数说与刘备知悉。刘备频频点头,连声称是。

言毕,众人从博望继续北行,沿赵河而上。不多时,抵达一座孤山前。诸葛亮向众人讲述此山来历,原来此山乃八百里伏牛山之牛头。自此山向东至于方城,一路通畅,其间再无山。自此山向南至于宛城,其间亦无山峦阻隔,一马平川。当年光武帝刘秀起兵时,曾驻扎大军于此处。

诸葛亮伸手遥指,向众人讲述此山地利:“山前土坡平缓,雨水不积,正宜大军扎营,山侧河水潺潺,足备人马水用,山脊平坦,可以跑马,山顶高耸,可以远观。东可以望方城,南可以探宛城,放哨探于东,可查昆阳之敌,将佐于南,尽收南阳之伍。立旌旗于山腰,号令齐整森严,设帅帐于山幔,三军尽收眼帘。光武帝刘秀,在此地演练行伍,训令士卒,夙夜思谋,整军经武,以备昆阳大战。自新野以至昆阳,路不过数百里,行不过月余。然光武帝以草莽之军,而敌数十万精良之伍,以少击多,无异于以卵击石。故必在一地,整军经武,训练士卒,等待时机,方有取胜之可能。此地必在新野与昆阳之间,山水形胜之地。盖屯兵之所在,无山不足靠,无水不足饮,居平原之地则难守,处山峦之中则难攻。故此处需临平原而背山峦,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依山而傍河,以使水用不缺。则必居于伏牛山边缘与南阳平地相接之处,此东西形胜线与南阳昆阳南北交通线相交之所在,乃兵家所谓宝地,是光武帝屯兵之所在。光武帝登基后,此山便更名为汉山。”众人听罢诸葛亮讲解,连连颔,皆为诸葛亮军事眼光所折服。

刘备称赞道:“军师深通兵法,果然名不虚传!我等不能及也!”

诸葛亮带着众人,往登汉山,一一介绍沿途遗迹。先来到山下土坡边缘,此地名为四里营,顾名思意,乃距山脚四里之营地。

行过四里营,来到山前土坡。但见土坡平缓,宽广有致,极其适宜扎营,因在小河之东,故唤做东岗坡。沿东岗坡继续上行,来到一山凹平地,唤作歇马湾,湾旁有饮马石、拴马桷,当为养马之所在。

从歇马湾向上攀登,并不很陡,不多时便来到半山腰。一块乳白色巨石映入眼帘,上刻“点将台”三个大字,是当年光武帝刘秀聚将点兵、号施令的地方。据传点将台下藏有金银,故而有几处盗洞,显然已被好事之徒挖掘过。

点将台往上不多远,便到跑马岭。此处山脊长约二三里,宽约三十步,东西走势,甚是平坦,可跑马而行,因而得名跑马岭。

自跑马岭复向东行,山体陡然突起,是为牛峰,相传这里是八百里伏牛山的牛头。众人登上牛峰,正值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向东眺望,三十里外的方城清晰可见,远处的方城垭口也隐约可见,此垭口是沟通许昌与南阳的必经之路,曹操大军若要南下,必从方城垭口而来。向南远眺,博望城映入眼帘,远处的宛城也如一团灰雾,横亘在视野尽头。

诸葛亮吩咐赵云,择军士驻留此山头,时刻监视曹军动向。如有情况,即刻飞马报于新野。赵云点头称诺,遵军师吩咐,安排妥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