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十个历史名人的经典故事 > 第二十四章(第2页)

第二十四章(第2页)

崇祯对他哥的爱我觉得是毋庸置疑的。

自己的弟弟品性如何,朱由校自然是心知肚明,他会心一笑道:“五弟是个好孩子。”

而天启对崇祯呢?我只能说不仅崇祯对哥哥带有亲弟滤镜,天启对弟弟也是亲哥滤镜拉满。

「熹宗初即位,上犹在稚龄,忽问曰:“这个官儿我可做得否?”熹宗曰:“我做几年时,当与汝做”人以其言为谶。」

「熹宗大渐前数日,上跪牀前问安,因言:“弟弟何瘦,须自保重。”」

崇祯和天启的兄弟感情在皇家属于是很难得的那一类了,跟隔壁堡宗和景泰你死我活的塑料兄弟情完全不像是一个家出来的。

朱由校:……

朱由检:……

并不想跟两个祖宗比,怕折寿。

-

明·正统时期

朱祁钰想象了一下自己和朱祁镇兄友弟恭的场景……嘶,画面太美不忍直视。

他低头看了眼手背上不知何时泛起的鸡皮疙瘩,面无表情地想:要不还是把朱祁镇埋了吧。

另一边……

“朱祁钰心怀不轨,不顾念兄弟情谊,难道朕还不能拨乱反正了?”朱祁镇不服。

底下的大臣没一个理会他。

有些话可以用来偷偷欺骗自己,但信以为真并以此欺骗其他人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当然,这俩的王炸名场面肯定得是天启临终前对崇祯说的那句“吾弟当为尧舜”,想当初我就是因为这句话垂直入坑了这对兄弟。

有人说“吾弟当为尧舜”是天启给崇祯最大的错觉,他要是不说这句话崇祯大概还不会那么勤快的做无用功,指不定明朝还能多苟活几年。嗯,依史料来说,这个观点不无道理,但我还是觉得如果明末真的能重来,光崇祯一个人变是没用的,这得大家一起努力。因为明朝的灭亡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朱由校:我给我弟弟一点小小的鼓励有问题吗?

朱由检:勤快的做无用功……扎心了。

首先是天灾,明朝处于小冰河期,到崇祯年间,小冰河期进入比较严重的阶段,到处旱灾、洪涝、蝗灾,灾异频繁,“竟无乐岁”,后面还发生了鼠疫,可以说在天时上完全不占优。

朱由检两眼一黑,怎么就“竟无乐岁”了?

然后是人祸,这就要分很多方面了。

第一点是民众,当时天灾频繁,税收负担重,而且王朝末年朱家宗室人员越来越多,养他们的钱也得从百姓身上薅。最终民众活不下去,就会选择四处逃窜或者揭竿起义,所以崇祯年间流寇四起,起义频繁。

第二点是外敌,强大的清军正在边境虎视眈眈。小冰期是全世界的小冰期,明这边冷,清那边更冷,为了拥有更舒适的生存空间,清必然是更有勇气放手一搏的,而明朝不具备这样的勇气,他还得分心对抗内部的起义呢。况且以双方的角色来说,明朝是被动防守,清是主动攻击,个人觉得在两方士气不对等的情况下防守比攻击难度大,要不怎么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呢?

第三点是朝廷,即皇帝和官员,这也是最具争议的一点,崇祯临死前那句“诸臣误我”到现在都还热议不断。同情崇祯的人觉得他说得没错,明末那些大难临头了还惦记着内斗的官员都不是啥好东西!而惋惜大臣的人则认为崇祯刚愎自用,急功近利,志大才疏,白白葬送了卢象升等忠臣良将。

“天灾人祸、内忧外患,这分明就是气数已尽了。”朱元璋止不住唉声叹气道,“这种情况就是咱去了也不一定能救。”

“其实也有办法。”沉默了许久的朱棣终于开口,“重新打就行了。”但这个前提是,你不是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

说实话,我对明末的官员是没多少好感的。明末的政局之混乱,光从泰昌帝刚死的时候一堆人争抢太子这件事里就可以窥见一二,更别说,崇祯时期的大臣们在政事上基本除了表达反对意见之外也没啥实际行动,你问他们要解决方案,他们拿不出来。

不是还有人锐评“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嘛,这都算好的了家人们,至少还以死明志了呢。想当初崇祯穷得叮当响,召集所有人捐款筹措军饷的时候,从宗室到大臣,大家都很统一地说自己没钱,等起义军攻进北京,有些墙头草想不都想就投降了,结果不仅没讨到好,反倒被义军从家里抄出了大笔的银子。啊,原来这就是没钱啊?

在起义军这里受挫了,大家合计合计,决定去投清军吧,毕竟清军说会对他们好诶!但事实证明,人生只有起起落落落落,投清不仅没得到更好的待遇,反倒被压着做奴才,剃发易服。

然后,大家又想起旧主的好,开始怀念当年的崇祯皇帝了,多有意思。

崇祯确实疑心病重,不靠谱的骚操作多,但在这一点上,他说“诸臣误我”还真不算完全错。

-

明·洪武时期

“墙头草?”朱元璋面容格外冷静,但气场却令人毛骨悚然,“这就是咱大明的栋梁之臣?”

“怪不得后世那小姑娘好像一直不太看得上大明文官,还老说他们没节操。”朱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种没节操法,那确实应该看不上!”

-

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气愤地砸坏了手边的茶盏:“朕还得感谢他们怀念朕是吧?”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