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电视人用英语怎么说 > 第三十四章(第2页)

第三十四章(第2页)

吕东看了看孟成。孟成微笑着,做了个ok的手势。

陈家山一拍手,说:“诶,这回不像唱戏的了!”说完,转身出了门。

林刚悻悻地站起来,敲打着手中的扇子,默念着“新闻界之南腔北调”,看着吕东,意思是在问,是不是可以解散了。

吕东用拍板的口气说:“明天叶台回来,把‘南北工作室’和‘新闻界之南腔北调’都报给他,他要是想不出更好的,就从这里二选一。”

第二天,叶书文皱着眉头看着这俩名字,好像还是不满意。最后他拿起笔在“新闻界之南腔北调”前面加了个“今日”——“今日新闻界之南腔北调”。大家一看,马上拍手鼓掌连连称赞。说还是台长站位高,更能把握住当下的流行趋势和观众口味。

但是运行起来之后,留在大家嘴上,朗朗上口,叫顺嘴的还是“南腔北调”。

……

《今日新闻界之南腔北调》终于开播了。因为提前半个月就进行了宣传预热,开播当天的收视效果就非常明显。柳南和思北,两个年轻面孔,没有播音腔,亲切而风趣,就像隔壁老王家的臭小子和楼上的二丫头,把热搜榜上和民生相关的新闻拿出来,嘚吧嘚,你一言我一语,不管别人怎么看,只说自己怎么看。电视机前的中老年朋友被这俩孩子的俏皮劲儿一下吸引住了。吕东的父亲看得会心地直笑。大声招呼正在做饭的老婆子过来看。东妈一屁股坐下,愣是十分钟没动地儿,一直乐。第二天,开始跟邻居们宣传,说《北江零距离》改版了,增加新面孔了。这俩新人可好玩了。

《北江零距离》一个小时的体量,前半个小时,一直是收视低谷。这次把《今日新闻界之南腔北调》放在了前半个小时内,把收视率已经跌到1以下的《北江零距离》又推到了1之上。

吕东信心大增。这就说明,还是内容为王。能提供好的内容,就是最后的赢家。小屏只是解决了大屏不能随时随地想看就看的不足。她接受大中小三屏(电视、电脑、手机)分庭抗礼的局面。也认识到小屏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她下一步要解决的,是如何把传统平台的节目向移动端分的问题。

……

收获与损失,像对孪生兄弟,总是形影不离。《今日新闻界之南腔北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民生网的招聘也有了结果。新闻频道报名的9个人,柳南没去,剩下的8个人有7个被录取。没考上的那一位,自觉没脸再待下去,经人介绍,去了省日报社下属的海北新闻网。一下走了8个人,各栏目的制片人开始在编前会上向吕东诉苦,抱怨人手不足。吕东听了,心里不免又多了一桩官司。

这天,正和孟成商量广告经营的事儿,吕东桌上的办公电话咣咣地响了起来。一看来电,很熟悉的一个号,就是怎么也想不起来是谁。拿起来接了,竟是牛小斌牛总!自从牛总离开电视台,他们一直还没再见过面。平时也只是互相在微信里点个赞。今天突然接到他的电话,竟生出一种久别重逢的赶脚。

牛总好像变了个人。说话不像原来底气那么足了。他和吕东寒暄了两句,便表明了意图:想安排一批大学生过来实习。

吕东爽快地答应了。后来她想到了人手不足的问题。突然眼前一亮。实习生是不是可以帮着缓解一下呢?就是不知道北传新闻学院的学生素质如何。吕东在打着自己的算盘,没想到牛小斌脑子里盘算的也不是安排几个实习生这么简单。他听着吕东的态度尚可,便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想法:北传新闻学院和新闻频道干脆来个合作,在“北江解放7o周年”这个选题上找一个角度,搞个联合制作,共同做个项目。话说到这儿,这显然就是让吕东帮忙了!吕东心知肚明。刚刚到了一个新环境,老牛急需做点事儿向学院的领导证明自己。作为自己的老领导,这个忙总得帮啊!又一想,电视台和大学合作,表面上看,也算是一种创新啦!

谈妥了就干!牛小斌和吕东直接约了时间,请她到传媒大学面谈。

经过再三考虑,吕东想把与北传的这次合作交给《晚间》。此时,朱佩琪已经去了融媒体中心。《晚间》的制片人就剩江平和陈家山。吕东让陈家山跟着她一块去见牛小斌。

陈家山听到这个消息后,感觉很惊悚。嘴上答应着,内心却是拒绝的。他本以为,这辈子不会再见牛小斌。

往事不堪回想。想想都是泪。

在威武雄壮的牛小斌面前,陈家山完全没有潇洒风趣的一面,而像个胆小的学生。因为紧张而不苟言笑。那种紧张,也谈不上害怕,就是牛小斌的脾性限制了他说话的欲望。或者是,不知道说啥。

不认为自己“牛”的牛总却把陈家山的不苟言笑看成是在自己面前“耍牛逼”!

在牛小斌眼里,当记者时的陈家山说话不会笑、没事儿不去他办公室、一些大的策划从不主动请缨。这都让他看着不顺眼。陈家山当时做片子的能力有口皆碑。在频道每周的优秀节目评选中,几乎每次都有他的片子上榜。最终这个评选因“成了奖励某个人”而暂停。在竞聘《晚间》新一波制片人的时候,陈家山呼声很高,本是有力人选。但因为当时家庭的原因,他没有在竞聘制片人的报名表上签字。也许,陈家山报了名,牛小斌也不一定用他。但是,他不报名,牛小斌就看做是一种示威!是对频道公平民主氛围的不满!是“耍牛逼”!

江平和朱佩琪走上了制片人岗位。半年后,频道准备推出一档新闻谈话节目。机会又来了!这次陈家山在制片人竞聘报名表上签了字。但牛小斌却不想给这位不识时务的人机会。他要让陈家山知道,不是他觉得合适了就可以当制片人了。那段时间,陈家山动心忍性,逼着自己主动找牛总表达想法。他终于在牛总面前会笑了。而且笑得那么灿烂,几乎跟谄媚无异。牛总冷冷地看着陈家山没有骨气的样子,理都没理。转身走了。

陈家山一咬牙。什么狗屁制片人。老子不稀罕!

总监办公会上,《晚间》的高多福被提名为谈话节目的制片人。没人反对。只是后来有人担心,怕高多福一人难以胜任。牛小斌衡量再三,才把陈家山以协助高多福的名义选为副制片人。陈家山感激涕零,如深受皇恩一般,全情投入到筹备工作中。谈话节目的样片,主要有陈家山操刀。牛小斌看了,虽然脸上依然冰冷,心里却是乐开了花。台领导召集全台中层组成审片小组审查样片。没成想,全体评委一致给出好评。说这个节目做出了大台的风范。形式之新颖,建台这么多年未曾见。牛小斌更加春风得意。马上指示从各栏目抽调人员组建团队,一旦录制出5期节目就可以开播。

就在这时,台里把样片送到了宣传部,想再领个“积极开拓创新”的口头奖励,不成想宣传部以“不好把控,存在风险”为由否决了这档栏目。就这样,筹备了三个月即将上马的谈话团队宣布解散。鉴于两人筹备新栏目有功,牛总大慈悲,没有把他们再打回平民。高多福被安排到了《北江新闻》任第三制片人。陈家山成为了《晚间》的第三制片人。

当时有人调侃他们,走了一条“曲线救国”之路。

陈家山当时最大的感悟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展史,得有多少人和事像这个谈话节目一样,昙花一现,半截夭折,没有被载入史册。历史的复杂,也许就在于此。

嘿嘿!好一个爱联想的陈家山。

此时,《晚间》在江平和朱佩琪的带领下,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近一年的时间里,《晚间》的收视率数据从平均o。8跌到了o。2,在新闻频道属于垫底的栏目。王牌栏目《北江零距离》当时的收视率在1。2左右。台长郭有亮在某次会议上曾经指着朱佩琪的鼻子问,《晚间》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晚间》第一制片人江平是个想得很明白的人。他遇强不弱,遇弱不强。有朱佩琪这位“猛将”在前面冲,他就欢快地在后面打配合。对外,他还是老大。对内,朱佩琪做主的时候多。两人在长相上,是一高一低,一胖一瘦。就像电影里的“瘦虎肥龙”,堪称“黄金搭档”,共同努力,把栏目搞垮。

朱佩琪管理栏目就像小孩儿过家家。任性,跟着感觉走,没有章法。他几乎跟每个记者都瞪着眼吵过架。每次吵架,小猪都是极尽挖苦之能事。栏目里原来新闻评论部的老记者,逐渐都心灰意冷,不少人选择了离开。《晚间》的记者最后只剩下了新来的年轻人。年轻人一提起小猪,也是嘴一撇,白眼一翻,一脸的嫌弃。那时候,牛小斌哪怕只做一次简单的民调,就能快地找到《晚间》不行的症结。但是,没有。

为了帮助《晚间》提升收视率,牛小斌亲自带领两位制片人到邻省的兄弟台考察学习;把跟朱佩琪有矛盾的记者都调离《晚间》……能想的办法都想了。最后黔驴技穷的时候,他也不认为是朱佩琪不懂管理。即使认为了,他也从没想过换掉朱佩琪。

最后只能是死马当活马医。就在台长指着朱佩琪的鼻子问,《晚间》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后,陈家山被派来救场了。牛小斌终于认清了江平和朱佩琪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也现了陈家山除了不爱笑之外,还有很多的优点。牛总心里很清楚,要想让陈家山拯救《晚间》,把朱佩琪或者江平调走一个才会很顺利。但是,他有些为难。很明显,没地儿安放他们。只能把陈家山放进去,放到这个小染缸里,仨人一块搅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