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位爱卿别着急,辽东虽然乱,但朕猜袁崇焕他们也不会真心实意地归顺建奴,可能是背着朝廷搞些私人交易。”
“就像孙大人说的,袁崇焕怎么甘心放弃辽东巡抚的位置,去给建奴当奴隶?”
“祖大寿这种人,两面三刀,既不敢得罪建奴,也不敢光明正大地背叛大明。”
“所以他只能偷偷摸摸干点小勾当,比如私下和建奴交朋友,买卖粮食、铁器这些物资。”
“他们以为天高皇帝远,做得隐蔽就能骗过朕,一边拿着国家的钱粮,一边克扣军饷,再倒卖给敌人,这算计真是太精了。”
“好像天下的好处,都得让他们独吞了!”
显然,朱由校的语气加重了几分。
王尚书叹了一口气说道:
“唉,他们确实该受点教训,但老这么拖着也不是办法啊。”
朱由校分析着:
“拖着的确不行,王尚书,你找个理由,再拖一段时间。”
“孙大人,你给袁崇焕捎个口信,就说皇上对辽镇那边的表现不太满意,让他别着急行动。”
“告诉他们,对于军饷之事,你会在从中协调,让他们先等等。”
“朕看皇太极私底下联系袁崇焕他们,肯定是憋着什么大动作。”
“皇上的意思是,皇太极想稳住辽西的局势,以便腾出手来去别的地方惹事?”
孙承宗在辽东待过,一听就知道皇太极的打算了。
“没错,那些建州人自视甚高,到处树敌,皇太极恐怕是想对东江镇动手,打朝鲜的主意了。”
朱由校继续说:“如果建州人攻打朝鲜,东江那边,我们大明肯定得派兵支援,但是怎么派兵,这里面的讲究可就多了。”
王尚书一下子明白了。
“我们能从天津、登州那边调兵增援东江,不过路太远,远水救不了近火。”
“最快的方法,还是让辽镇的兵力直接干预,直插辽东的心脏地带。”
孙承宗接话说:“要是把握好时机,在他们精锐深入朝鲜的时候,我们突袭建州的老窝,说不定能给他们重重一击。”
“就算结果不是特别理想,至少也能让他们心神不宁,不得不分兵救援。”
朱由校摇头说道:“这样做,咱们不是白费力气?”
“如果朕是皇太极,肯定会先稳住辽镇,然后放手对付东江和朝鲜。”
“等那边摆平了,再回过头来对付其他敌人,最后直逼我们大明。”
孙承宗和王尚书想了想,确实言之有理。
辽镇那些人,很可能两面三刀,让建州人得手。
朱由校又说:“正因为如此,朕才特意扣下辽镇的粮饷。”
“等皇太极一有动作,大明的机会就来了。”
“到时候,朕表面上发发火,亲自带京营兵马出关,当场拿下辽东的将领!”
“一方面通过杀敌立威,一方面用丰厚的粮饷拉拢辽镇的基层士兵,这样就能掌控辽镇,集中力量,直捣建州的老巢。”
孙承宗说:“这计策听起来可行,但是皇上亲征太过危险,微臣愿意代替皇上前往。”
“皇上,千万别忘了土木堡的教训,亲征风险太大,万万不可。”
王尚书也反对亲征,急得把土木堡的例子都搬出来了。
“有什么不行的?”
“祖先皇帝多次亲上战场,太宗也是多次征讨外敌。”
“朕有御马监和京营兵马保护,只要计划周全,就算情况不妙,也只是和建州人拼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