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邦的中军大帐中,灯火通明,将领们面色凝重地围坐在一起,商量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忽然,一名传令兵急匆匆地闯入,手中高举着一封战报,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报——大王,水面遭遇战的消息传来了!”
刘邦眉头紧锁,伸手接过战报,迅速浏览起来。战报上的字迹略显潦草,但内容却清晰明了:汉军在渡江时遭遇了一股楚兵,双方爆发了一场激战。但由于是夜晚,视线不佳,汉军无法确定这股楚兵的真正身份。
刘邦将战报递给一旁的张良,沉声问道:“子房,你怎么看?”
张良接过战报,仔细研读了一番,然后缓缓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大王,依我之见,渡江之人必定是项羽无疑。否则,他们身边不会有如此多的精锐之士,更不会有如此多的接应船只。”
刘邦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一丝凝重之色:“项羽果然狡猾,竟然在这时候选择了渡江。我们必须尽快调整战略,防止他趁机突袭我军后方。”
“汉王,项羽既然现在已经回归江东,那我们继续在这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们不如先回定陶县,以做休养。项羽现在刚回江东,也不会马上就发起战争,他们更没有多少兵力和粮草。”张良说道。
刘邦点点头,“那下一步我们主要任务是什么?”
“称帝。”
短短两个字出口,大帐中的所有人都呼吸急促起来。刘邦称帝,那大帐里面这些人可都是从龙的功臣,到时封侯拜相不在话下,他们拼死拼活的不就为了这一刻吗?
刘邦脸色涨红,不过很快就冷静下来。
“子房,现在就称帝就早了点吧?”刘邦道。
“汉王,虽然项羽逃脱,但是就凭借江东的兵力,现在已经不足为惧,打下他们只是时间问题。我们现在汉军规模有五十万,江东地区加上守城的大概五万,我们是他们的十倍。江东地区多山地,粮食产量也没有我们多,所以他们的收复是早晚的事情。况且自陈胜吴广反秦以来,天下战火已经持续太久了,百姓多思安定了,汉王一举称帝,百姓必会拥护汉王的。”
张良顿了顿,扫视了一圈大帐内的其他武将说道:“况将士们,出生入死,战场拼杀,这个时候也需要汉王你的肯定。”
刘邦听完后,觉得张良说的非常有道理,特别是最后那一个原因。刘邦自已很清楚,垓下之战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韩信指挥。韩信之所以帮他,是他给韩信许诺了好处的,而且韩信手下是兵强马壮。如果自已长期的没有力量控制他,那么韩信就是一个很大的隐患。所以现在刘邦也觉得自已到了该称帝的时候了。
刘邦点点头,“子房说的有道理,你们都下去吧。我与子房商议一下后续工作。”
其他人纷纷退下,大帐中就只有刘邦和张良了。
“子房,你说我们现在回咸阳吗?到咸阳才称帝?”
“汉王,我们不用回咸阳,现在回咸阳对我们后面的军事部署很不利,我们一回咸阳,那么我们刚刚打下的这些地方该派谁守呢?如果不守,把兵力带回咸阳,那么这些地方就空虚了,江东就会趁机而入。”
刘邦就算想到了这个原因,所以让其他人,先出大帐,只留下张良商议。刘邦如果回咸阳称帝,那么这些地方能够派兵镇守的就很多都是韩信,英布的兵,刘邦能放心去吗?肯定不能。韩信,英布说白了现在就是刘邦用钱,用地,用高官厚禄雇佣的,他们的忠心,刘邦是一百个不放心。如果把这些人和兵全带走,那么这个地方就兵力空虚,项羽趁机而来,那刘邦的大片领地都没了。
“那子房可有好的建议?”刘邦望向张良。
张良微微一笑,似乎早就考虑到了。
“汉王,我们不回咸阳,我们就在定陶称帝。”
“定陶?”刘邦疑惑的望向张良。
“定陶称帝原因有三。一是定陶地处当中原,经济发达,并且交通四通八达,屯兵在此有助于汉王地位的巩固,并方便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和调度。
二是定陶一带是先前诸侯联合反秦征战之地,而且项梁墓也在定陶。汉王在此登基可以显示其“不忘旧主”,有“取爱广大而润天下”之意。
第三就是韩信、英布他们统领了几十万大军。汉王在定陶登基可以重新部署军队,并控制这些重要的军事力量。”
刘邦一听张良的分析,顿时喜笑眉开,“子房啊,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觉得不会取得今天的成果,你就是我的肱骨之臣啊。”
张良连道不敢。
“汉王,我们还可以在定陶的汜水之阳举行仪式,“氾水”的“氾”有博大之意,寓意汉王的统治能够广博而深远。”
“哈哈,子房所虑真是恰到我心,那么这称帝的仪式就有劳子房了。”
张良躬身:“诺。”
就在刘邦和张良商议称帝事宜的时候,项羽一行人终于回到了江东。
项羽一行人回到江东,天空正破晓,天边泛起一抹淡淡的金色,象征着新的一天和新的希望。江东的大地仿佛也在欢迎着他们,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草香和江水的清新。
江东的百姓们听闻项羽归来,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围聚在江边,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期待。他们高呼着项羽的名字,声音此起彼伏,震撼人心。
项羽站在船头,望着眼前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心中五味杂陈。他曾经在这里起兵,一路征战,如今却落得如此田地,不禁让他感叹命运的无常。但当他看到江东百姓们那热情而坚定的眼神时,他心中的阴霾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坚定的信念和斗志。
“江东的父老乡亲们,我回来了!”项羽大声喊道,他的声音在江面上回荡,传遍了整个江东。